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夕,中國政府11月25日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該指標正式公布表明中國積極為全球氣候變化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充分體現中國對該問題的高度重視。
與美國相比,中國這一決定非!翱犊。美國白宮25日宣布,將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有專家指出,這相當于僅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4-7%,這一目標與氣候科學對發達國家要求相距甚遠。
中國碳減排目標不僅達到此前各方揣測峰值,更是得到國際能源署的高度贊譽。不過,相較國際輿論,國內學者更多表達了對這一目標的擔憂。就在碳減排目標公布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發布宏觀經濟報告測算稱,其他條件(能源政策和能源技術等)不變的情況下,中國到2020年碳密度將有望比2005年下降18.5%,這可以作為中國制定政策目標時的一個參考。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坦言,這是中國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單位能耗在工業化期間有上升趨勢,因此減排非常困難。中國仍處于工業化時期,必須依賴發展可再生能源來實現減排,而這成本高昂。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稱,對于中國目前能力而言,40-45%目標偏高了,要達到這個目標,不但要淘汰一批老發電廠,還需要在節能電器、環保汽車等方面給予財政補貼。而且,中國承諾“總量減排”可能造成GDP負增長。
政府“高調”宣布減排目標后,最終實施還將落到企業層面。分析人士指出,節能減排的貫徹實施對企業是一項嚴峻考驗。實施節能減排對各行業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產能進行加速淘汰同時,必將在短期內加大企業環保成本費用支出,影響經營業績。
就實施減排政策對宏觀經濟具體影響,莫尼塔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蘇暢向世華財訊表示,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對新能源和節能技術領域的拉動作用,短期內推動可替代能源相關行業和產品的發展,增加資本支出。二是通過碳排放稅和傳統化石能源價格的上升來影響居民和企業的生產生活習慣,但是這些價格上升將負面影響居民實際收入,降低經濟需求總量;三是未來十年內初次能源使用結構將發生變化,天然氣占比可能明顯上升。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經濟體,尚無機構能對減排政策具體影響進行定量分析和檢驗。不過,蘇暢認為,從定性上看,減排政策實施初期,或許由于企業資本支出的增加對經濟正向拉動作用將增強,但對中長期經濟增長將產生負面影響。不過,碳減排政策的實施對整體經濟更多可能起到一個減震器作用——減緩不實施減排政策下極端天氣狀況對實體經濟產生大的擾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