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記者] 在9月份胡主席在紐約參加聯大會議的時候,解主任您曾經也召開一次記者會,在會議上介紹中國在1990-2005年期間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44%,現在這個新的《決定》里面提出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40%-45%,為什么在新的十五年的階段中國所提出的目標卻比上一個十五年的計劃要低呢?
[解振華] 中國在1990-2005年單位GDP的能耗下降了47%,我們現在又決定在2005-2020年單位GDP碳強度要降低40-45%,如果了解經濟發展規律,應該會認識到提高能效、節能越往后越難,比如說為了實現目標,我們淘汰落后產能,最近三年關閉了很多鋼、鐵、焦炭、小火電、水泥等廠子。如果我們把容易減排的、容易提高能效的都減排了,以后如果再在提高能效上下工夫就越來越難,所以應該能夠理解,越往后節能、提高能效的困難會越大,所以現在我們的目標比過去好像指標上降低了一些,但是困難的程度會更大,付出的成本會更高。
[德國電視臺記者] 您所提到的45%的數字是否具有國際約束力,中國政府是否準備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宣布這一數字,并且簽署相關的文件,45%的數字是否具有國際的約束力?
[解振華] 中國公布的目標是我們國內自愿、自主的行動。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發達國家要大幅度的減排,而且這個行動是強制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下,根據各國的國情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措施。根據《公約》的要求和巴厘路線圖的授權,中國的行動完全是自主的行動,在國內來說它是有約束力的,我們要通過統計、監測、考核、問責來實現這個目標。
[解振華] 中國在過去采取的減緩行動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但是我們根據自己的國情,我們采取了積極的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措施,這主要是根據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做出的決定,而且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我們現在這個決定也沒有得到發達國家資金跟技術的支持,但是我們本著對本國人民負責、對世界人民負責的態度,還是要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這個行動是自主行動,是我們自己自愿采取的措施,這個措施在國內來說是有約束力的,但是在國際上還不能說是有約束力的,因為我們是自主行動。按照《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的要求,我們還是希望發達國家盡快在這方面采取行動。根據巴厘路線圖的要求,發達國家的減排、資金和技術的目標和行動是有約束力的,而且要接受國際的核查。你可能會問,沒有得到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為什么要采取行動?這正表明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保護全人類的利益,也表達了我們的決心和信心。
[美聯社記者] 既然您說這是一個自主的行動,也是不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行動,是不是意味著如果中國想停止采取這樣的行動隨時都可以停止?
[解振華] 你這個問題就有點奇怪了。我剛才講了,中國頒布的目標一是表明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內在的要求,二是表明了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負責的態度,雖然是自主行動,但在我們國內是有約束力的。同時我們每年還要有統計、監測、考核、問責一系列制度,既然我們已經做了決定,中國說話是算數的,我們必須要實現。能不能實現呢?“十一五”單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目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雖然有困難,但是我們經過努力還是有望實現的。
[衛報記者] 剛才您談到現在設立的新目標事實上比過去的目標要略微低一些,也可以說比照常情景要略微低一些。您談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想設立更高的目標可能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有一點我特別想提醒您注意,日本可能說是世界上能源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他們今年剛剛提升了自己減排的目標,我的問題是是不是45%的目標就是極限了?中國是不是可以在哥本哈根的會議上就這一目標進行再談判和再協商,正像您反復強調的,中國一直本著為全人類利益負責的態度來實現目標的,如果其它國家愿意承擔更多的責任,愿意為中國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中國是否有可能修改這一目標,把這一目標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解振華] 你的理解可能有問題,中國的目標不是更低了,是更高了。為什么呢?因為更難了,對我們的要求,要采取的措施、付出的代價、執行的難度更大了,所以這個目標不是低了,而是高了。也就是剛才主持人告訴我的難度系數更大了,如果從這方面理解可能更容易理解中國的目標到底是低了還是高了。
[解振華] 剛才你談到如果中國得到了資金跟技術的支持,我們的目標是不是會調整?我想這個目標如果要實現很困難,現在是靠我們自身的力量想辦法來實現,如果能夠得到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可能我們這個目標實現的會更好、更快。為什么中國的目標有一個幅度呢?因為它有難度,我們靠自身努力來實現,如果得到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可能我們會做得更好一些,實現起來就更快一些。
[解振華] 剛才提到有些發達國家過去公布的減排目標現在提高了。這點我還是比較了解的,有些國家確實目標提高了,但是過去那個目標可能是它國內凈減排的量,現在增加的是到國外買指標的量,總體上來說,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的減排量距離IPCC的建議和發展國家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在談判中提出來,能不能規定發達國家在國內減排和國外購買減排量的比例。但現在發達國家還不愿意這樣談,所以現在籠統的減多少,實際上他們的目標當中既有國內減排的量,也有碳交易和碳匯的作用,中國的目標完全是靠我們降低能源消耗當中的碳排放來實現的,不包括碳交易,也不包括碳匯。
[何亞非] 我補充一點,我認為我們不能夠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方面相提并論,不能做比較。因為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的核心原則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什么有這樣一條原則,就是因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階段不一樣,歷史責任也不一樣,對發達國家有一個強制性的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是自主的減緩行動,如果把這兩者混淆起來進行比較是不合適的。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