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框架公約》,英文縮寫UNFCCC)是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發大會(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人為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危害,減緩氣候變化,增強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確保糧食生產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上述目標,公約確立了五個基本原則:一、“共同而區別”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應率先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二、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需要和國情;三、各締約國方應當采取必要措施,預測、防止和減少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四、尊重各締約方的可持續發展權;五、加強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不能成為國際貿易的壁壘。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6次締約方大會期間,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給《京都議定書》蒙上了陰影,為國際減排進程設置了障礙。美國態度堅決,表示不會回到《京都議定書》軌道上來,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特別是歐盟極力想把美國牽回《京都議定書》的軌道。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求發達國家在20世紀末將其溫室氣體排放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常設秘書處設在德國的波恩。中國于1992年6月11日簽署該公約,1993年1月5日交存加入書。
深入專題了解: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