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怎樣做好準備?
企業應把碳資產、碳覆蓋等家底搞清楚,設計造血機制,激勵企業參與減排
“美國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但是政府在東部的14個州,選擇了部分企業,并設計出總量控制指標,在其控制下進行內部的排放交易,這樣也能達到減排的效果。而且企業提前在資產負債表中引入碳的概念,為將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秉S杰夫介紹說。他所在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在天津參股成立了天津環境交易所,正在天津、甘肅等地組織部分當地企業和金融機構,進行著類似的嘗試。黃杰夫說,通過對自愿減排市場機制的摸索和實踐,先在企業間普及這樣的概念,培訓相關人才,為中國政府日趨明朗的碳排放控制工作做準備。“現在花1塊錢(做這樣的工作),相比起將來要花10塊錢,顯然是劃算的。
“有些企業投資幾千萬把燃料改為天然氣,這一定是有減排成效的。如果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通過CDM機制得到補償,能不能通過其他途徑變現,這是我們關注的問題”。黃杰夫說,碳交易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懲罰排放,而是給減排提供激勵機制。我們在天津、甘肅正在進行的試驗性自愿減排聯合行動,就是希望從企業的角度設計一個有效的“造血”機制,激勵企業參與減排;同時幫助他們在碳風險規避、碳資產管理等方面做好技術、人才上的準備。
黃杰夫說,當前,在國際環境和國內政策還不明朗的情況下,他們將持續做基礎工作。一方面是對企業界進行碳減排、碳交易、碳金融市場等相關理念的宣傳,和企業一起把潛在的碳資產、碳覆蓋等這些“家底”搞清楚;另一方面,大家在一起摸索研究相關的技術和市場標準等。他反復強調,這些事關能力建設的工作要先行,不管哥本哈根最后會形成怎樣的決議,企業做好準備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論壇中,梁猛想告訴企業的一點是,企業的減排行為和企業發展之間是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的。短期內可能是有沖突,但從長期看目標是一致的。他解釋說,一旦這個市場體系得到建立,進行減排的企業自然可以通過市場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他更有提高減排水平的積極性。而購買指標的企業則有壓力、有動力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被動”地提高能效水平和能源資源利用率!叭绱诉@般,相比于其他企業,他就有可能出現技術領先的狀況,以至于當強制減排成為普遍政策時,他就具備明顯優勢,這對于企業來說是有長遠好處的!倍粗绻髽I對減排現在還繼續保持排斥的心理,那么在不遠的將來,吃虧的就是企業自身了。所以他希望包括企業在內的社會各界都能重視起來,共同參與謀劃建設中國的碳市場。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