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讓碳交易在近幾年蓬勃發展,也催生出金融界“碳貨幣”的概念。如今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在即,新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協議或將出爐,這必將推進世界范圍內的節能環保浪潮,也為碳交易市場和“碳貨幣”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企業該如何參與這個新興市場的角逐?“碳貨幣”又可能為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哥本哈根會議——為“拯救人類”而開
1997年,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獲得通過。其后逾10年的時間里各國在環保和節能減排上做出了諸多努力,但全球氣候變暖與能源緊張形勢依舊嚴峻。
研究表明,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將使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約1.1—6.4℃,而本世紀末海平面則可能上升1米左右,眾多島國和沿海地區面臨“被淹沒”的危險。此外,氣候變暖還可能帶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大量物種滅絕、疾病肆虐等后果,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與此同時,世界能源,尤其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石化能源的緊張狀況則不斷增強。據統計,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200年內有枯竭之虞,而煤的余量也很有限。世界經濟面臨能源選擇的“十字路口”,如何減少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議題。
在此背景之下,聯合國氣候會議將于今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192國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將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此次會議具有劃時代意義,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機會”。
此前有科學家表示,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須在1990年基礎上削減80%,才能避免出現最糟糕的破壞,而《京都議定書》只呼吁到2012年工業化國家的排放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6%到8%。所以一旦新協議順利達成,全球碳減排量勢必達到新的高度。
碳交易蓬勃發展催生“碳貨幣”
全球范圍內的碳減排不僅有利于延緩氣候變暖,實現節能環保,也催生出一個新的名詞——“碳貨幣”。
長期來看,“碳貨幣”指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會在“碳本位”上重建,即讓二氧化碳排放權成為繼黃金、白銀、美元之后的另一種國際貨幣基礎,將“碳點”貨幣發展為一種新的超主權貨幣。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