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發展媒體高層論壇——2009氣候變化中國聲音”在京召開。中國政府官員、科學家、民間環保組織 領導人和來自主流媒體的主編會聚一堂,深入探討氣候變化領域的最新科學進展,中國的立場、政策和行動,以及政府、媒體和公眾應對危機的行動方案,本次高層論壇向世界發出了響亮的中國對 “氣候變化的聲音”。
論壇在能源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持下,由中國節能協會、北京地球村承辦,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為中國媒體高層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促進其與國內能源及氣候變化領域的談判人員、決策者和研究者之間的對話,加強與國際媒體的交流,增進國內、外對中國能源與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的了解,為中國媒體爭取國際輿論的話語權做出努力。
本次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發展媒體高層論壇會議由中國節能協會秘書長房慶主持,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第十屆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傅志寰,中科院院士、原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談判處處長李高,國家林業局應對氣候變化辦公室處長王春峰蒞臨了本次論壇。
背景介紹:
毋庸置疑,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剂系拇罅肯,溫室氣體的無節制排放,森林的過度砍伐,使全球氣溫急劇上升。在溫室氣體排放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深海,隨著溫度升高,這些二氧化碳會釋放到大氣中。大量的甲烷儲存在永久凍土層、沼澤和海底,隨著地表升溫、沼澤水位下降,它們也會被釋放到大氣中。極地冰蓋溶解也會導致更多的甲烷釋放,同時減弱地表對太陽輻射的反射。這些過程都會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島嶼和居住著世界一半人口的沿海地區。氣候變化使全球的極端氣候現象大大增加,過去20年里,颶風和臺風的密度和強度都已經翻了一番。氣候變化使農業生產下降,無法滿足全球人口仍然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饑荒和疾病會接踵而來,瘧疾、霍亂、傷寒和腦炎將會在溫帶蔓延。生物多樣性將受到巨大影響,多達30%的野生物種將很快面臨滅絕。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威脅巨大。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干旱和洪澇災害增加,南澇北旱加劇,冰川普遍退縮,西部山區冰川面積在過去幾十年間減少了21%以上,退縮速度還在逐年加快;水資源利用受到較大的威脅;農業生產費用增加,生產潛力降低;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嚴重,淡水供應和水質降低;臺風出現的頻率更高,造成的損害更嚴重。
國際社會包括中國都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這一威脅。從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始,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危機進行了一系列的國際會談,開始制定一些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舉措。目前,一個新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的談判正在進入高速軌道,有192個成員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期望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達成新的協議。在距離哥本哈根談判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一系列的國際會議和談判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作為最大的、發展最快速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政策和立場必將對整個后京都氣候談判格局和進程產生重要影響。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著20%的世界人口。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會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一些國際機構認為,中國的排放總量已經超越美國而居全球首位。為此,中國承擔著巨大的減排壓力。
實際上中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著手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其效果可能要比世界其它國家或地區顯著得多,但遺憾的是,這些努力卻并不廣為人知。眾多的發達國家一方面宣揚著對減碳責任的承擔,另一方面卻不愿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轉而以碳交易的方式從發展中國家低價換取減排量。而中國在這一方面卻有著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投入:2004年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推動的“26度空調節能行動”,在2007年以立法形式,成為了中國公眾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公民行動。此外,中國還開展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大規模行動,過去20年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3000多個,占國土面積的1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0%。中國植樹造林所付出的努力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就能源而言,中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仍然大大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政府計劃到 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達到能源總耗的30%左右。中國在“十一五”實施的能耗強度減少20%的目標,已經證明是一個成功的方案。如果中國GDP發展速度按9.5%計算,到2010年實現20%節能目標可減少16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就是目前國際上所有減排計劃中貢獻最大的一個國家行動方案。在近、中期和更長遠歷史尺度上,中國仍將實施量化的節能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2000年以來,中國在新能源開發、節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植樹造林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上,都做出了令人矚目的努力和成績。中國的成功實踐,必將對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政策和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中國的這些行動和成就在國際社會沒有得到足夠的認識,在氣候變化領域,嚴重缺乏“中國聲音”,中國在這一領域始終承受著巨大的國際壓力。這些對中國的偏見,不利于中國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的立場和努力。
在這樣的國際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媒體對于氣候變化的深度報道既肩負重任又大有可為。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傳遞給中國民眾和國際社會,將中國在國際談判中的立場正確的闡釋給世界人民,增進與國際媒體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并加強國際社會與中國的相互了解,配合中國政府在氣候變化的國際輿論中爭取話語權,宣傳報導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的焦點和進展,推動公眾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政策制定等,中國媒體責無旁貸!中國媒體可以積極主動的“走出去,請進來”,開展與國外媒體之間的交流,從而加強媒體間相互了解,糾正國外媒體的片面和誤導宣傳,消除民眾間的疑慮和誤解,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的國際合作。中國媒體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應積極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