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日節能環保政策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張玉臺認為,中國節能減排的形勢仍然嚴峻,兩年來僅完成了節能目標的26%。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節能減排長效機制,首要的是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與企業的關系,尤其需要進一步理順能源產品的價格。

張玉臺說,中國政府主要采取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的綜合手段,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能源產品價格改革是重要的經濟激勵措施之一。目前的差別電價、脫硫電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新型電價政策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但仍需要在成品油價格、能源審計方面進行改革。
此次論壇的首要主題是“節能減排政策法規”。日本經濟產業省產業技術環境局局長鈴木正德認為,日本上世紀70年代曾出現與中國當前類似的能源與環境情況。近40年的治理經驗顯示,要實現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重點是適當的財政、技術、標準、法規等措施的組合實施,以及促進產業結構改革的機制的確立”。
對節能減排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張玉臺認為:“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和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建筑、交通領域的節能減排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這一論斷得到與會日本各界人士的贊同。
張玉臺還提出了中小企業的節能減排問題。對此,日本日立集團環境戰略最高負責人八丁地隆向與會者介紹,日本從環境問題爆發之初就制定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加強環境保護。這些政策包括提供技術、案例等各類信息;提供環境治理方面的技術培訓;提供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具體技術指導;提供技術開發方面的補助金和利息優惠。八丁地隆介紹說,經營規模小的中小企業一度以多個企業聯合的形式來解決公害問題,效果很好。
日本產業界提出的“環境友好型商品”和“防止公害管理員”受到與會中國各界人士的關注。“環境友好型產品”需符合8個指標:減量、壽命長、可再生、易分解易處理、環保、節能、包裝材料、信息提供;防止公害管理員由具有國家資格的人員擔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說:“中國在制造環節具有比較優勢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這為中日兩國產業界在節能減排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