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不僅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與黨的使命宗旨直接相聯,而且把它們提升到了非常高的政治高度,分量很重,引人深思。深刻理解這一重大命題,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對于提高生態環保工作的政治站位、進一步完善生態環保工作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深入理解“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
簡單地說,政治是運用政權治理國家。只有那些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并需要動用國家權力的事物,才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主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黨的偉大使命,也是一項極為浩繁的艱巨工程,需要處理的復雜矛盾和各種關系非常多,其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不可或缺的重大問題。
由于歷史原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嚴重失衡,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日積月累,不堪重負,嚴重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出臺,新環保法開始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明顯加大,生態文明建設逐步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全社會成員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意識。
這些都說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使命,必然要求黨在國家治理的各領域都達到很高的水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必然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點領域,這是需要動員全體人民共同發力的重大政治任務。
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必有之義。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二者具有內在聯系。歷史上,我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主要是出于追求獨立自主和平等“社會正義”的原因。而今天,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有一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公正”的原因。
我國的人口多、資源少,為了避免出現少數人占有和壟斷稀缺自然資源而大多數人陷入發展困境的局面,我們必須由全社會共同占有自然資源,并由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來帶領和組織全體人民,按照滿足全社會整體利益而不是少數人利益的原則,采取公平、合理、可持續、有計劃的方式來共同使用各種自然資源,即堅持國土(自然)資源公有制和堅持黨的領導。只有這樣,才能為全社會提供普遍的發展機會,保障國家穩定和持續發展。
因此,一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民立場。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把生態環境視為重大政治問題,是執政黨的宗旨意識的體現。二要增大生態文明建設中多方主體的利益協同。經濟發展中的利益格局需要重組,保護生態環境是社會利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是社會利益,在堅持人民立場的前提下,應該努力增進發展經濟與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之間的協同效益。
生態環保必須運用強大的國家力量。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投入巨大的力量和資源。綜合來看,目前我國在生態環保方面仍有不足,離國家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有距離。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很強的公益性質,很多資源投入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利益回報。因此,必須發揮我國特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集聚全社會的力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工作的開展。
把生態環境利益與經濟民生利益協同起來,把局部經濟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協調起來,這是對地方各級黨政領導提出的新時代所需要的一種新型領導能力。綠色發展并非單純是指一種發展方式,它也是一種政治態度和政治任務。過去一些人沒有能力做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而現在就是要培養這種觀念、鍛煉這種本事,這無疑是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新挑戰和新考驗。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秉h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政治優勢,也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優勢。
對于各地來說,污染防治攻堅戰要集中攻克三個“堅固”的難題:一是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二是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矛盾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些難題都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僅靠一般力度的治理行動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黨的領導,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才能有效解決。
一是堅決落實“兩個維護”。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作為政治要求,查辦一些“重典”案例以樹立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