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指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發揮自身優勢,大膽探索創新,著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
將海南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確立的海南四大戰略定位之一。《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生態文明制度基本建立;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自由貿易港是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中國香港、新加坡、荷蘭鹿特丹及美國紐約等都是比較典型的自由貿易港。這些自由貿易港在建設過程中,通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并卓有成效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及具體舉措?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堅持立法先行,并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規劃全過程。典型自由貿易港均將完備且可操作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支撐,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具有健全、具體、可操作等突出特點。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規劃建設全過程,也是自由貿易港發展過程中的通行做法。在中國香港地區,當地政府通過嚴控土地出讓,加強對規劃程序的環境干預,使其成為環評實踐最佳的地區之一。新加坡從規劃管制入手,在土地規劃、工業項目選址、發展與建筑等方面實行管制,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系統化管理。在荷蘭鹿特丹,港口區域范圍內的土地由政府主導的港務局統一進行規劃,在規劃建設中,始終將生態環境安全因素納入碼頭作業和工業活動全過程,以使碼頭岸線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二是政府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充足投入與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是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保證。中國香港地區政府保證持續的環保專項投入,本世紀初,香港每年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預算就超過當年財政支出總額的3%。除財政投入外,有效的政企合作和市場化運作模式是促進新加坡生態環境得到較好保護的重要手段。在新加坡,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政府統一組織、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具體實施過程中,則通過公共機構和私人企業界緊密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雙方共贏。
三是結合港口發展,因地制宜制定和實施綠色港口戰略。各自由貿易港圍繞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升空氣質量等重要環境問題,制定了適宜自身發展的綠色港口戰略。中國香港通過《乘風約章》的軟約束凝聚港口環境保護共識,進而實現了“泊岸轉油”法定的硬強制。新加坡以綠色海事倡議為藍圖,積極打造綠色船舶計劃、綠色港口計劃、綠色科技計劃、綠色能源項目和綠色意識項目等,著力建設綠色港口。荷蘭鹿特丹以節能減排和轉變運輸方式為突破口,促進港口環境治理。紐約新澤西港以持續的清潔空氣戰略為依據,按照污染物來源類別和港口業務部門(遠洋船舶、貨物裝卸設備、重型柴油車、鐵路機車和港口船舶)分類實施減排行動,促進區域空氣質量改善。
海南獨特的地理條件及生態環境基礎,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對標國內外典型自由貿易港,海南在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儲備、人才隊伍支撐等方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對照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目標要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仍需補齊短板,加快推進。為此,應積極借鑒國內外自由貿易港生態環境保護先進經驗,助力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
第一,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探索協同推動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徑。自由貿易港建設既需要開放的經濟政策,也需要有戰略定力和生態環保視角。要堅持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于整個港區建設的全過程,科學合理地利用濱海岸線資源,推動港城可持續發展,制定進港產業行業負面清單,實現港口及所在地區和腹地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
第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將生態環境保護貫穿規劃建設全過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要將發展規劃與環境功能區劃有機融合,協調推進,從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處理好環境規劃中的自然環境要素以及社會環境對區域超載構成的影響。借鑒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經驗,重視生態保育、區域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將環境保護理念融入經濟規劃、建設、發展全過程,確立生態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
第三,高起點嚴要求制定港口污染物及碳排放控制計劃,優化港區能源結構。借鑒紐約清潔空氣戰略、新加坡綠色海事倡議等,高起點制定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標準,區分類別實施污染物排放控制及減排戰略。發揮港口的天然優勢,提高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比例。借鑒新加坡綠色海事倡議的五大項目理念,以綠色港口建設為重點,減輕船舶以及相關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打造綠色港口。自由貿易港在建設過程中,優先使用先進的生態環保技術,以集約化的運營模式盡量降低環境污染程度和資源消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