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編制的《葡萄酒莊廢水和有機廢物綜合利用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技術指南》)近日在北京通過了由環保、農業、標準、釀酒等領域國家級專家的評審。
據介紹,此次《技術指南》的編制是受寧夏回族自治區葡萄產業發展局和區環境保護廳委托,以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為寧夏自治區葡萄酒莊在葡萄酒生產中產生的廢水和有機廢物制定最佳可行性技術方案。
專家一致認為,《技術指南》結合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麓產區葡萄酒莊生產特點和區域特征,技術內容完整,技術要求合理,可充分保障在環境安全的情況下葡萄酒莊廢水和廢物得到綜合利用,實現了對酒莊廢水、有機廢物的有效治理和對我國環境管理制度創新的結合,對當地葡萄酒產業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葡萄產業是寧夏區特色優勢產業。在短短的6年時間里,寧夏葡萄產業年綜合產值增長了10倍,達到近200億元,成為全區增長最快的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實現“精準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葡萄產業的高速發展,該產業的環保問題,特別是廢水的治理成為當前限制產業發展和地方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
“葡萄酒莊廢水包括生產廢水和員工生活污水。生產廢水來自于對生產線、發酵和罐裝容器的清洗,主要是清水和用于洗滌的食品級氫氧化鈉和檸檬酸。酒莊廢水總產生量約3~5噸/噸產品,廢水COD濃度低于2000mg/L。這些廢水不含有毒有害物質,且其中的有機物具肥力,可促進植物生長!敝袊h境科學研究院潘涔軒研究員告訴記者。
據了解,寧夏絕大多數酒莊為小型酒莊,實際年產量一般小于兩百噸、甚至只有幾十噸。這些酒莊全年廢水產生量和排放量僅為幾百噸,COD總量低于1噸。
若采用傳統厭氧、耗氧的末端生物處理工藝,首先,酒莊一次性固定投資較高,上百萬的資金投入對于酒莊是較大的負擔;其次,末端處理設施雖然可以實現達標排放,但從全生命周期來看,為了幾百噸廢水的達標排放,消耗的電量和藥劑投入等所產生的污染物可能遠遠高于需治理的污染物總量。另一方面,寧夏干旱、少雨,土壤極其貧瘠,不管是生態建設還是葡萄種植均需要水分和養分,并且寧夏酒莊一般均配有較大面積的葡萄園和綠化林地。
因此,從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理念出發,可以創新環境管理,通過簡單處理后將廢水直接施用于酒莊范圍內的林地或葡萄園,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利用和治理,既治理了污染,又為生態建設和作物生長節約了水資源和肥料。
據估計,通過廢水和有機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寧夏酒莊將節約3~5億的末端廢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和年達幾千萬的運行費用,該模式的研究和應用充分實踐了黨中央倡導的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思路,也是在新時期以清潔生產治理我國嚴重水污染問題的重大創新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