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耗水平進一步提高。這本是一件正常的事,然而我國的能源消耗水平卻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說明能源產品利用率不高,浪費嚴重,我國節約能源工作任重道遠。而電力工業作為全國基礎能源行業,在發展中也同樣存在能源產品利用率不高,浪費嚴重等諸多問題。在末來的發展中,電力行業必須走與現實資源相協調的道路,要在節能降耗方面,特別是在節電方面有所突破。
一、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巨大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需求,GDP2020年將比2000年總量翻兩番。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65萬億元,經濟增長9.5%,發電裝機容量增至4.4億千瓦。今年預計裝機容量將超過5億千瓦,發電量將達到2.44萬億千瓦時。如果按2006-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7.5%和電力彈性系數為0.9測算,則發電量將年均增長6.75%左右,2010年發電量將達3.38萬億千瓦時,相應需要發電裝機7.4億千瓦。5年新增發電裝機2.4億千瓦,年均增加裝機容量4800萬千瓦。如果2011-202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按6.5%和電力彈性系數按0.75測算,則發電量將年均增長4.875%左右,2020年發電量將達5.44萬億千瓦時,相應需要裝機12.0億千瓦。 世界各國的經驗未看,一個國家要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裝機容量為1千瓦。目前全世界人均裝機容量在0.6千瓦左右,發達國家人均裝機容量在1.2到3.8千瓦,而我國到2004年底人均裝機容量僅有0.34千瓦,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當前我國人均電力資源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均用電量和裝機容量都只是美國的1/9到1/8。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未來電力需求將不斷增加,電力和經濟發展正相關的局面將持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從根本上來看,我國電力供應緊張與我國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有很大關系。我國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帶未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已經難以為繼。從產業結構看,我國高能耗行業的高速增長,用電結構重型化,占用了大量電力資源,電力利用效率低下的現象在高能耗行業更加突出。鋼鐵、化工、建材等八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發達國家先進水平高20%-50%。因此,提高電力利用效率,做好電力節能就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工作。
二、電力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制定開源和節流并舉的戰略
關于開源方面:
(一)電力發展應該適度超前。電力工業的發展需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前些年由于經濟處于調整階段,電力需求相對疲軟,我國對電力發展的預期和部署不足,使得這兩年多來出現了全面電力供應緊張的狀況。在電力供應緊張的同時,全國加大了電力建設的步伐,使這兩年電力發展的速度很快,每年有幾千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投產,有些人擔心電力會重新出現過剩的局面。這種擔心有一定道理。但是為了有效保障電網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要,我國電力裝機容量應該適度超前。只有適度超前才能為調整電力結構留下足夠空間,關停一些效率低下、浪費資源的小火電廠,為電力工業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在缺電的情況下,關停小火電是很難實現的。1999年在電力供應有一定過剩的情況下,當時的國家經貿委制訂了關停小火電的計劃,但隨之而未的缺電使關停計劃啟動不久就天折了,當然在適度超前建設電的同時,要防止過度超前,過度超前必然帶來資金、土地等資源的浪費。
(二)積極發展核能,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我國核電發展已經20多年,到今年底,裝機容量才達到870萬千瓦,發展速度不快。國家計劃2020年核電裝機為4000萬千瓦,占當時裝機容量的4%和發電量的6%,這個規劃速度也不算快。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核電在我國電力結構中肯定會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到2030年,我國人均裝機容量能實現1千瓦,則裝機總量為14.5億-15億千瓦,其中煤電7.5億-8億千瓦,水電3.5億-4億千瓦,氣電風電等約1億千瓦,則至少需要核電2億千瓦,按照目前的規劃這個目標很難達到。因此,應盡可能加快發展核電,在未來電力裝機中占較大的份額。
據專家介紹,以前我國核電方面主張的策略一直是“適度發展”。因此,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仍然存在規模偏小,發展偏慢,自主能力偏低的情況。近年來電力緊缺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瓶頸因素,因此國家已決策核電建設從"適度發展"轉向積極推進戰略。據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張福寶介紹,核電已作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了國家電力發展規劃,將通過分步分階段發展,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
(三)要大規模發展高效潔凈節能的燃煤發電技術,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發展高效節能的燃煤發電是由我國能源結構決定的。我國的石油資源不足,去年凈進口1.2億噸,到2020年進口依存度將超過60%;天然氣是良好的潔凈能源,但國內已探明的儲量滿足不了需求,大規模使用受進口和遠程輸送困難的制約。因此,我國缺油少氣的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大規模發展氣電和油電,煤電仍是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但發展煤電要優化結構,加快建設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的超臨界、超超臨界電機組,降能耗、減排放、利用電力建設適度超前發展的機會,加大小煤電關停的力度。
關于節流方面:
應該說,我國節電潛力巨大,任重道遠。近兩年我國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發展電力必須把節約資源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第六,而電力消耗卻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電耗過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而電力的低效利用與單位產值的高電耗是影響電力供應緊張形勢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盡管我國在節能降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很大的成績。與1990年相比,2000年我國電力強度下降了13個百分點,等于節約電力1300多億千瓦時,相當于少建電力機組容量2500多萬千瓦。但我國的產值電能在世界上仍然是最高的國家之一。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美元能耗為1.07千瓦時/美元,而發達國家平均為0.32千瓦時/美元,世界平均值為0.41千瓦時/美元。
三、關于節電取向的初步分析
2004年6月30日國務院批準的《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中把“節能優先、效率為本”確定為我國能源發展方針的重要內客之一,這是從我國能源現實狀況出發的必然選擇。
第一,源于電力供給的節電考慮。首先,調整火電結構、降低線損是電力工業內部的重要節能措施。調整火電內部結構,建設大型、高效、環保的火電使一些煤耗高、技術水平低的小機組盡快退役。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火電煤耗相差10%至20%。如果我國煤耗降低10%,相當于一年少用1億噸煤炭。因此要充分運用目前電源建設速度比較快,供電緊張逐步緩和的有利局面,加緊規劃淘汰煤耗高,效率低的小機組。此外,大力發展特高壓輸電線珞,降低線損也是電力工業內部的重要節能措施。我國線損率為7.70%,美國為6.00%,日本為3.89%。根據國外經驗,建設一條1000公里長的交流1000KV高壓輸電線路的輸送客量,相當于建設同距離5-6條交流500KV或2-3條交流750KV超高壓輸電線路的輸送客量,而又可以節省寶貴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輸電成本也可降低10%-15%。從大電網發展來看,發展特高壓榆電技術有利于構建較大地域電網網架,有利于發揮大電網時空措峰調劑效益,引導電源合理布局,促進電源集約化開發,實現電力工業協調發展。因此盡快在我國建設特高壓輸電線路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提高設備效率和調峰能力。以2000年數據比較,我國發電環節節能潛力大約有20%;高耗能配電變壓器負載損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50%-60%;空載損耗水平高90%以上。根據近幾年負荷特性研究,隨著用電結構的變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用電比重下降,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比重上升,網內年平均日負荷率、最小負荷率均至下降的趨勢,而峰谷差呈加大趨向,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呈減小之勢。因此,提高發電和輸變電設備效率,實現全國聯網,加大跨區域電量交換,是電力規劃和節電措施中必需考慮的因素。
第二,建立和完善節電的市場機制。電力市場化是我國電力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在電力市場化改革中,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市場機制是電力市場化改革成敗的關鍵,而其中電價形成機制是建立電力市場的核心,疏通電價的傳導機制,使價格比較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重點。有關部門的市場研究認為:電力需求受價格的影響(稱為價格彈性),價格越高,用電量越少,相反降低電價就可能增加用電量。因此電力需求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合理的電價結構可以改變電力負荷曲線的形狀。眾多研究表明,提高用電效率、抑平負荷比興建和運行新電站和新的輸配電工程花費少。
第三,依靠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是節電的重要手段。技術進步是提高發電效率和減少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例如,風電和核電技術的應用,使單機規模和效率持續提高。風電在上世紀80年代單機容量僅20-60千瓦,而目前商業化機組容量為600-2500千瓦,再過十多年單機容量將達到5000千瓦以上。核電效率也在不斷提高,新一代核燃料效率將比目前提高10倍;鹆Πl電中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技術使能源轉換效率提高,與同容量亞臨界火電機組比較,超臨界機組可提高效率2%-2.5%,超超臨界機組可提高效率5%。水電優化設計和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應用可進一步提高水電發電能力,增加有效電量。這些新技術開發和推廣提高了效率,帶未了節電效益。
第四,重點加強工業節電工作。目前我國電力消費中,第二產業是電力消費的主體,用電比重保持在70%以上水平。當前除了適時調整產業結構降低電耗水平外,重點要加強工業的節電工作,可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一是發揮政府行政優勢,增加節能及節電財政預算。節能節電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在全社會廣泛、深入和持久地開展節能宣傳,在全民中建立節能意識非常有必要,但推進節能節電需要國家政府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在新技術開發和推廣使用,以及節能目標和標準的強制執行,都需要政府有財政性資金的支持。二是制訂更為詳細的動態節電目標和規定標準。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產業發展不均衡,作為微觀實體的企業在技術、規;凸芾硭降确矫娲嬖谳^大差異。因此在推進節能的過程中,出臺任何節能節電政策都應采取階段性目標和逐步推進的做法,這也是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例如,美國在過去十余年間就陸續出臺了十多個政策或計劃未推進節能。三是采取財稅節電激勵和優惠政策。節能節電工程和項目的實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關鍵是節能節電項目投入或設備使用并不能給企業帶來立竿見影的效益,因此,國家應在稅收優惠、貼息補助、加速折舊等方面出臺一些激勵和優惠政策。四是運用價格機制深化電力需求側管理DSM政策的實施。電力除了有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公用的特點,因此在需求側管理實施中需要將用戶的用電特點與價格聯系在一起,幫助用戶更加高效用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