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水體水質到底誰的數據說了算?在很多地區,都會遇到上下游監測數據不吻合的現象。即使是氨氮、總磷等常規監測水質監測指標,監測結果同樣存在爭議。有時市、縣級環境監測機構各執一詞,甚至不得不提交上級環境監測機構仲裁。
而這種矛盾交織的局面將得到根本改變。環境保護部最近印發的《跨界(省界、市界)水體水質聯合監測實施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間,全國近300個跨省界、400多個跨市界水體水質監測斷面都將實施上、下游或左、右岸省(市、區)聯合監測?缃缢w水質監測對評價水質變化趨勢、處置污染糾紛等至關重要,而這種新的工作模式對提高水質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具有重要意義。
應該說,開展聯合監測的技術路徑非常清晰,就是通過采樣過程、分析方法、儀器設備和質控手段等的統一,確保聯合監測雙方出具的數據具有可比性。筆者認為,在一段時間的同步比對和互相監督后,跨界監測工作的準確性、規范性和科學性將得到明顯提升。一旦重要敏感斷面的水質監測數據可靠了,全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的運行價值就會充分體現,進而推動監測數據在水污染防治、流域生態補償等環境管理領域的應用。
在實際工作中,聯合監測斷面的選擇往往是爭論的焦點。理論上,確定聯合監測斷面應位于行政交界處。但在南方山區,行政分界線的地理、社情等錯綜復雜,存在交通不便、取樣環境惡劣、村民交錯居住、兩岸行政分界線相分離等情形。這就要求交界雙方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形成共識,合理設置雙方都能接受的監測斷面。
河長制本質上是跑一場維持水質標準的接力賽。運動員短跑接力設置了一個接棒區間,確定聯合監測斷面也要借鑒相同的理念。在行政交界點上下游一定長度范圍內,只要沒有污染源匯入,略微偏離一點是可以接受的,3公里~5公里河段的水體自凈能力不是影響監測結果的決定性因素。
此外,監測結果的不確定性來源于各環節,尤其是樣品保存和實驗室分析是薄弱環節。這就要求聯合監測雙方對具體工作方案進行細致研究,并開展全過程的比對,確保技術水準相當。同時,要不斷完善數據交換、綜合分析平臺。每個聯合監測斷面都要建立完整的身份證信息,使監測數據源源不斷地鏈接上去。
聯合監測是非常好的制度設計,但在起步階段,肯定存在分析技術支撐不夠、比對監測雙方數據吻合度差、質控手段需要拓展、工作流程要磨合等困難。如果響應及時,對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研究并解決,必將有效提高監測數據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