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 實現可持續發展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1:45:32 用手機瀏覽 |
江澤民主席在全球環境基金第二屆成員國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實現”。朱镕基總理在會見第三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中外委員時強調:“中國將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突出位置,使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對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實質 循環經濟是指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的經濟形態,也可稱為資源循環型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的。傳統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排放”單向流動為基本特征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表現為“兩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續發展的模式。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表現為“兩低兩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環率,使物質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首先在生產和生活的全過程中講求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以減少資源的投入,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其次是對生產和消費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體現回收再使用和循環利用的原則,達到廢棄物的資源化;三是對不能循環再生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使其不對環境帶來污染?傊,發展循環經濟,可以解決經濟與環境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達到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包括推行清潔生產、綜合利用資源、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發展綠色產業和促進綠色消費等方面。 二、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我國的資源狀況,一方面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資源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在節約資源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如到200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若達到60%,可節水580億立方米,相當于2000年工業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間,我國節約和替代石油目標是2000萬噸,相當于石油消費量的近1/10;目前我國鋼鐵、有色、造紙工業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來自再生資源;“九五”期間我國木材年節約代用量2000萬立方米,相當于年消費量的20%。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首先,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實施清潔生產,這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減少了固體污染物的排放。據測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入世挑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客觀要求。加入世貿組織后,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走內涵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增強。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個百分點就能取得100多億元的效益。 近幾年,資源環境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熬G色壁壘”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最多也是最難突破的問題,有的已對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重要的影響。對此,我們不僅要有清醒的認識,更要及時和巧妙應對。發展循環經濟在突破“綠色壁壘”和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國際貿易中資源和環境保護要求的技術法規與標準,掃清我國產品出口的技術障礙;研究建立我國企業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包括節能產品認證、能源效率標識制度、包裝物強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應的國際互認制度等。 三、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已有一定基礎 一是中央提出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這些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推動了清潔生產、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的開展。二是國家對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給予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有力地促進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并取得了較大進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工業污染預防。清潔生產實質是節約、降耗、減污、增效,既有環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今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的《清潔生產促進法》將使我國步入依法實施清潔生產的新階段。四是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包括廢舊家用電器和電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同時通過綜合利用,使廢棄物最大限度資源化。五是有關部門在一些省市進行循環經濟試點。六是研究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和對策措施等。所有這些都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目前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還未轉到體現以全過程控制、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的清潔生產上來,與循環經濟的理念相差甚遠。二是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三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四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術落后,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六是全民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不強。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努力,通過在理論思維、實現途徑、操作方式等問題上的借鑒與創新,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五、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采用系統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步驟和政策措施等,指導全國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認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依法保護和合理使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永續利用”的方針,緊緊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目標,加強法制建設,強化政策導向,依靠技術進步,加強科學管理,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循環經濟宏觀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二,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已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如《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依法促進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等。二是加強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的研究。抓緊制定相關法規和規章,如《再生資源回收管理條例》,《廢舊家電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清潔生產審核辦法》,《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強制回收的產品和包裝物回收管理辦法》等。 第三,強化政策導向,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一是用足用好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優惠政策的鼓勵、引導和扶持作用。二是以與時俱進精神,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適應新形勢的政策體系,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技術等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技術政策。 第四,依靠技術進步,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二要組織重大示范項目。要以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選擇具有標志性目標和有廣泛推廣前景的先進適用技術,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不要僅僅搞示范,還要使示范的技術開花結果,發揮效益。技術推廣這個環節很重要,特別要做好推廣技術的篩選、信息傳播和技術服務工作。 第五,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發展循環經濟,涉及面廣,必須抓住重點不放松。一是以節水、節能為重點,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環保產業為重點,促進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轉變;三是以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重點,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再上新臺階,為新型工業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六,加大示范試點和典型企業的推動和輻射作用。一是繼續推進清潔生產示范試點計劃的實施。二是開展 “清潔生產先進企業” 創建活動。使企業經過幾年努力,其清潔生產主要指標要達到國內同行業的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污染物達到或接近“零”排放,為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在開展創建活動中,要特別注重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的創新,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三是以循環經濟的要求,推進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建設,特別是新建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從規劃、設計到整個實施過程中,都要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四是抓緊推動全國發展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城市的工作。 第七,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全民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提高公眾參與水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