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3月16日,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終于通過啦。未來五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的風向標都在這里。我們邀請了數位能源行業專家解讀其中深意,光伏、風電消費量要翻倍增長,不過可能沒那么容易;煤炭行業要繼續受挫,但是否能被替代還得看能源消費總量;關于儲能、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材料,都可以在文件中讀出未來之勢。
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按文件原文順序)
①水電。統籌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堅持生態優先,以重要的流城龍頭水電站建設為重點,科學開發西南水電資源。
②風電、光伏、光熱。繼續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發展,積極支持光熱發電。
③核電。以沿海核電帶為重點,安全建設自主核電示范工程和項目。
④生物質能、地熱能、沿海潮汐能。加快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積極開發沿海潮汐能資源。
⑤完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發電扶持政策。
⑥煤炭。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限制東部,控制中部和東北,優化西部地區煤炭資源開發,推進大型煤炭基地綠色化開采和改造,鼓勵采用新技術發展煤電。
⑦油氣。加強陸上和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有序開放礦業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油(氣)。推進煉油產業轉型升級,開展成品油質量升級行動計劃,拓展生物燃料等新的清潔油品來源。
(注: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排序是:煤炭、油氣、燃煤、熱電聯、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統。從排序上,可以看出國家在能源優化升級上重點和策略的轉變。)
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光伏和風電要在十三五翻倍才能達到目標
十三五期間,石油和水電占比將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穩定,風電和光伏翻倍才能完成清潔能源消費占比≥15%目標。但是,預計十三五期間能源需求量較低,要實現光伏和風電消費量翻倍難度大、成本高,重點還是要解決補貼、基礎設施,棄風棄光問題。
另外,煤炭在十三五期間也比較艱難,中國能源結構將有一個“去煤”的過程。如果未來平均能源增長為零,那么大約10%的清潔能源發展可以替代平均每年1%的煤炭。如果平均能源增長速度為1%,那么就需要20%的清潔能源發展,才能替代掉1%的煤炭。所以說,煤炭替代事實上沒有想象得那么簡單?梢灶A見的是煤炭消費占比在十三五期間可能會下降到61%~62%。
李俊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
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將是十三五重點工作
十三五期間,國家要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對比可以看出,十三五發展核電的節奏有所放緩,因此要確保完成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就要提高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的投資力度。其中,光伏要從4000多萬千瓦要上升到1.5億千瓦,風電要從1.2億千瓦上升到2.5億千瓦。
今年,解決棄光棄風問題將是發改委、能源局今年很重要的任務之一,包括會拿出一部分煤電為可再生能源發電調峰,電力體制改革方面也會為新能源發電提供便利條件,跨區域輸電通道建設在十三五期間也有明確的安排。因此,在十三五期間,解決棄風棄光問題還是很有希望的。
構建現代能源儲運網絡
①能源儲備+調峰設施。統籌推進煤電油氣多種能源輸送方式發展,加強能源儲備和調峰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多能互補、外通內暢、安全可靠的現代能源儲運網絡。
②電網主網+跨區網絡。加強跨區域骨干能源輸送網絡建設,建成蒙西——華中北煤南運戰略通道,優化建設電網主網架和跨區域輸電通道。
③油氣儲備設施+戰略通道。加快建設陸路進口油氣戰略通道。推進油氣儲備設施建設,提高油氣儲備和調峰能力。
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
加快推進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提高可持續自適應能力。適應分布式能源發展、用戶多元化需求,優化電力需求側管理,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提高電網與發電側、需求側交互響應能力。推進能源與信息等領域新技術深度融合,統籌能源與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建設“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
張靜(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
“十三五”期間期待分布式+儲能、調頻
綜合考慮儲能的市場應用環境和技術性能、成本等因素,分布式+儲能近期的發展會比較快。一方面是儲能設備所處的發展階段與分布式發電及微網的應用契合度較高,另一方面則是用戶側的市場環境更為成熟。
除此之外,以調頻為主的輔助服務也是業內比較看好儲能應用領域。在調頻應用中,具有快速響應速度的儲能技術優勢明顯,如果調頻電價具有按效果付費的特點,則儲能應用于調頻具有經濟價值。相信隨著電改的不斷深化、輔助服務市場逐步形成和技術及系統的提升,儲能應用于輔助服務的前景廣闊。
能源發展八大重點工程
1.高效智能電力系統
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龍頭水電站、天然氣調峰電站等優質調峰電源,推動儲能電站,能效電廠示范工程建設,加強多種電源和儲能設施集成互補,提高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及運行效率。
2.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實施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使所有現役電廠每千瓦時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電廠平均煤耗低于300克,鼓勵用背壓式熱電機組解決供暖,發展熱電冷多聯供,提高煤炭用于發電消費比重。
3.可再生能源
以西南水電開發為重點,開工建設常規水電6000萬千瓦,統籌受端市場和輸電通道,有序優化建設“三北”、沿海風電和光伏項目。加快發展中東部及南方地區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實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建設寧夏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積極推進青海、張家口等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
4.核電
建成三門、海陽AP1000項目。建設福建福清、廣西防城港“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建設山東榮成CAP1400示范工程。開工建設一批沿海新的核電項目,加快建設田灣核電三期工程。積極開展內陸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加快論證并推動大型商用后處理廠建設。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5.非常規油氣
建設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和貴州畢水興等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加快四川長寧—威遠、重慶涪陵、云南昭通、山西延安、貴州遵義—銅仁等頁巖氣勘查開發。推動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勘探開發和油頁巖氣綜合開發利用。推進天然氣水合物資資源勘查與商業化試采。
6.能源輸送通道
建設水電基地和大型煤電基地外送電通道,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12條輸電通道基礎上,重點新建西南、西北、東北等電力外送通道。加強西北、東北和西南陸路進口油氣戰略通道和配套干線管網建設。完善以西氣東輸、陜京線和川氣東送為主的天然氣骨干管網。
7.能源儲備設施
建成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啟動后續項目前期工作,加強成品油儲備庫建設,建設天然氣儲氣庫,提高儲氣規模和調峰應急能力。在缺煤地區和煤炭集散地建設中轉儲運設施,完善煤炭應急儲備體系,擴大天然氣鈾儲備規模。
8.能源關鍵技術裝備
加快推進煤炭無人開采、深井災害防治、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深海層常規油氣開發、低階煤中低溫熱解分質轉化、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第四代核電、海上風電、光熱發電、大規模儲能、地熱能利用、智能電網等技術研發應用。提升第三代核電、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高效鍋爐和高效電機等裝備制造能力。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材、高溫超導體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應用技術。
(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重點項目順序為:煤炭開發與轉化、穩油增氣、核電、可再生能源、油氣管網、電網)
莫爭春(保爾森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執行主任)
大型風光電站建設規劃應與能源輸送通道匹配
可再生能源、能源輸送通道和能源儲備設施這三大領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例如通道問題,按照努爾局長之前接受采訪的觀點,通道尤其是特高壓建設實現跨區域電力輸送,主要是為了解決新能源發電的消納問題。但是,很多地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有可能會將對外輸送通道作為解決本地火電平均利用小時數下行的問題。所以在規劃和監管上需要更細化的配套政策。近幾年可再生能源的消納難反應了電力規劃和通道規劃不匹配的問題,十三五期間大型風光電站的建設規劃應該和傳輸通道的規劃進行匹配和統一。
張亦弛(清華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研究員)
石墨烯儲能需跨過“性能-工藝-成本”關
石墨烯是具備出色性能的低維材料。但是具體到在體系相對成熟的鋰電池材料體系中的應用,石墨烯需要在體現出性能優勢的條件下和現有工藝良好銜接,并充分考慮成本。石墨烯在超級電容應用方面具備出色的實驗室性能,在綜合考慮性能-成本前提下具備應用的潛力。在石墨烯產業發展方面,我們認為,作為成本較高的低維材料,石墨烯更適合從高端應用切入,如高性能導電漿料或者透明導電膜;同時,石墨烯本身的制備工藝也需要進一步優化升級。我們相信,石墨烯有希望成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材料典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
1.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
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造紙、印染、氮肥、制糖等行業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進行改造。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項目。限期改造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及基本淘汰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完成3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脫硫脫硝除塵改造、鋼鐵行業燒結機脫硫改造、水泥行業脫硝改造。淘汰乙炔法生產聚氯乙烯工藝。
2.大氣環境治理
以京津翼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地區為重點?刂茀^域煤炭消費總量,推進重點城市“煤改氣”工程,新增用氣450億立方米,替代燃煤鍋爐18.9萬蒸噸。開展石化及化工企業、加油站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實施國VI排放標準和相應油品標準。推進油罐車、儲油庫油氣回收治理。
3.水環境治理
對江河源頭及378個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的江河湖庫實施嚴格保護,實施重要江河湖庫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完成重要飲水源地達標建設。實施太湖、洞庭湖、滇池、巢湖、鄱陽湖、白洋淀、烏梁素海、呼倫湖、艾比湖等重點湖泊水污染綜合治理和長江中下游、珠三角等河湖內源治理,推進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力度,地級及以上城市建城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開展京津翼等區域地下水修復試點。整治主要河口海灣污染。
4.土壤環境治理
開展土壤污染加密調查。完成100和農用地和100個建設用地污染治理試點,建設6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區。做好化工企業安全環保搬遷后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開展1000萬畝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4000萬畝受污染耕地風險管控。深入推進以湘江流域為重點的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
5.危險廢物污染防治
開展全國危險廢物普查,加強含鉻、鉛、汞、鎘、砷等重金屬廢物以及生活垃圾焚燒飛灰、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廢物等的綜合整治。建設危險廢物處置設施。
6.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建成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加快建設早期核設施退役及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工程,建設5座中低放射性廢物處置場和1個高放射性廢物處理地下實驗室,建設高風險放射源實時監控系統,廢舊放射源100%安全收貯。加強國家核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