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1:40:46 用手機瀏覽 |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能源資源約束日益突出。這種情況下,能源領域的一位“小兄弟”--可再生能源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關專家指出,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緩解能源瓶頸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濟快速增長拉動我國能源異常緊張 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拉動下,我國能源需求和能源生產增長迅猛。
。玻埃埃衬,我國煤炭生產量達16.67億噸,而煤炭供應呈現局部緊張局面,特別是部分電廠發電用煤告急;我國原油產量1.7億噸,進口原油和成品油1億多噸,但一些地方出現柴油等成品油短缺現象;電力方面,2003年全國累計發電量1910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5%,可全國還有20多個省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
我國一次能源資源情況也不樂觀。
我國人均常規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只有2噸多,人均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剩余可采儲量90噸,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近期內我國石油產量不可能大幅增加。我國煤炭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探明程度很低。已探明儲量中絕大部分分布在距離消費中心較遠的中西部地區,開發、運輸的難度增加。
能源緊張背后有環境問題 能源問題不僅僅是供需缺口問題。我國能源工業除了要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外,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能源效率低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源生產和消費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落后是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以二氧化硫排放為例,2002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1927萬噸,90%是燃煤造成的。 由于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我國已有約三分之一的國土受到酸雨污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未來能源發展如何兼顧經濟性和清潔性的雙重要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能源效率有待提高。目前,我國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
能源供需緊張局面將進一步加劇 能源供需緊張局面與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有關。從發展階段來看,首先,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業階段,機械、汽車、鋼鐵等行業快速發展,而重化工業單位增加值的能耗明顯高于輕工業;第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逐步改變,使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而城鎮人口平均消耗能源是農村的3.5倍;第三,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費進入新的階段,住房面積增大,家電和轎車的擁有水平提高,使得人均能源消費增長;第四,在新一輪的產業布局中,一些加工制造業特別是高耗能制造業向我國轉移。所有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能源需求。此外,去年出現的能源異常緊張局面也與一些地方盲目投資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等高耗能行業有密切關系。
讓可再生能源發揮作用 到2020年,我國GDP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3000美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達30億噸標準煤。毫無疑問,可再生能源開發將是調整能源結構、保護環境、增強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另外,開發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國現實的需要:我國尚有700萬戶無電人口,無法用常規電網延伸解決用電問題,只能依賴可再生能源。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的開發利用,已初具規模。目前傳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總量超過了2.5億噸標準煤,約占農村地區居民生活用能的50%,水電發電量約2800億千瓦時。另外,沼氣發電、秸稈集中氣化、小水電站、太陽能熱水器等項目都已有一定規模。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總量將比現在有大幅度增長。按照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我國將加快小水電、沼氣、太陽能熱水器等成熟技術的應用;將促進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等技術必要的市場規模。這些都會大大緩解我國能源壓力。
在世界范圍內,可再生能源作為新興產業在經濟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據歐洲風能協會統計,2002年全世界風電市場產值為70億歐元,其電力可以滿足4000萬人的需求。到2020年,美國將占領全球太陽光伏電池市場的一半。而全世界生物質能源的商業化利用將達到1億噸油當量,并形成千萬噸級規模的生物液體燃料的生產能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