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0-21日,博鰲論壇企業家峰會在深圳召開,騰訊財經對本次盛會進行全程網絡直播。
以下為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徐林先生的發言實錄。
徐林: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早上好!因為在座大多數人是中國人,所以我用中文進行發言。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對中國“十一五”發展前的判斷,因為我所在的部門,包括我本人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編制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首先我們看看我們“十五”取得了什么樣的成就,總的結論是中國十五取得的成就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面對未來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這里有幾個圖片(幻燈片),這是“十五”期間中國GDP增長的速度,我們可以看到,“十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年平均速度可以達到8.9%,這個速度高出“十五”計劃確定的7%的增長速度的。在這樣的增長速度下,今年年底人均GDP可能會超過1400美元,接近1500美元的水平。
這也是增長比較顯著的領域,這是中國的國家財政收入,我們可以看到到今年年底,國家財政收入可以突破三萬億人民幣,這說明中國目前的財力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當然這關鍵取決于預算資源怎么分配,用的效率怎么樣,財政收入的年平均增長過去五年中都超過了20%。
這是關于貿易進出口的數額,我們可以看到今年年底可以達到13800億美元,十五計劃確定的進出口貿易增長目標6800億美元,我們看到實際發生的數額是計劃確定數的一倍,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比較有趣的事情。
我們再看看“十一五”的發展,我們認為中國“十一五”的發展具有非常好的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國目前正處于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階段,消費結構的升級在一個市場體系比較良好的環境下很顯然它會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的聚集特別是非農產業的聚集本身會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也是我們過去幾年看到的現實,這樣的趨勢在未來還能繼續保持下去,因為中國現在城鄉差距非常大,而且城市化的比率大概只有40%多一點,這是保持中國能夠長期持續快速增長的根本動力。從要素供給來看我們都知道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不一樣,中國是一個資金并不短缺的國家,中國的儲蓄率非常高,銀行現在的城鄉居民儲蓄余額超過了13萬億人民幣,每年銀行可能還有五萬到六萬億的人民幣是貸不出去的,就是所謂的存貸差,我們仍然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這些勞動力資源是中國勞動成本能夠長期保持不聚集上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同時經過二十六年來的改革開放、技術積累、技術引進,我們在技術進步方面也有了比較好的基礎,這是支撐我們未來發展非常積極有利的要素條件,從體制環境來看,我們現在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該說雖然體制的障礙不少,但未來的體制應該可以進一步完善的,體制的完善最關鍵的是可以激發整個社會或者整個市場主體發展的活力。從外部環境來看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不斷加強,我們認為世界經濟仍然可以保持比較溫和的增長,盡管有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中國,我個人認為是全球化最主要的受益者之一,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有利于中國進一步擴大資源配置的空間,進一步擴大產品配置的市場空間。
當然,我們也有許多需要克服的矛盾和問題,第一個問題,中國的增長無論從結構的變化還是居民消費的變化我們都進入了資源消耗的高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面臨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我們想改變這種狀況,如果想改善環境,我們假定全球資源的價格繼續上升的趨勢的話,我們未來在這方面的成本變化可能是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第二、中國進入一千美元之后,應該說整個社會結構開始呈現快速變動,利益主體越來越多元化,特別是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這對未來的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構成了很大的挑戰。
第三、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中國經濟應該說進入了一個怎么更好的和世界經濟融合的階段,在這樣一個階段,競爭的特點發生了變化,應該說國際競爭的壓力比過去會更大,我們現在企業的體系,現在的經濟體系是不是能夠適應這種開放、競爭的環境這對未來可能是一個問題。
第四、在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形勢方面仍然具有一些不確定性,比如說美元的問題,比如中國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比如說資源產品的價格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對我們的經濟產生影響,而我們現在國內經濟體系還有一些不確定的或者說不健康的因素,比如我們的金融體系并不是很安全,我們的地方債務水平也比較高,這些因素如果控制不好的話都可能對我們長期的發展構成威脅。
但不管怎么樣,我們經過比較以后仍然認為中國在“十一五”期間保持7.5%左右的增長速度應該是可以預見的。保持這樣的發展態勢我們需要中間關注以下幾個領域
第一,要繼續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這是中國每年有1000多萬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這個殘酷的現實決定的,沒有高速增長我們的就業壓力會非常大。
第二,我們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因為中國的資源環境狀況,如果不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改變的話,可能我們未來面臨的矛盾會更大。
第三,我們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因為產業結構與我們的能耗、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是密切相關的。
第四,要推進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因為中國無論是城鄉差距還是區域差距應該說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們不能長期保持非平衡的發展狀態。
第五,要加強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這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瓶頸和難題所決定的。
第六、要推動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因為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結構的升級都是需要通過教育和科技來實現的。
第七、加快重點領域的體制改革,比如政府體制的改革,金融體制的改革、包括價格決定機制的改變。
第八、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因為我們現在不是簡單的在談擴大對外開放,我們是怎么能夠更好的與世界經濟融合,所以我們的開放應該是能夠更好的彌補資源秉賦不足,更好的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而且更好的推動中國的結構升級。
第九、我們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身需要關注第一是不是能夠保持持續就業規模的擴大,第二能夠不斷改善收入分配的結構地第三能夠不斷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特別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