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2〕1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1〕26號)有關要求,為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需求,節能環保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目前已初具規模。據測算,2010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2萬億元,從業人數2800萬人。產業領域不斷擴大,技術裝備迅速升級,產品種類日益豐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在節能領域,干法熄焦、純低溫余熱發電、高爐煤氣發電、爐頂壓差發電、等離子點火、變頻調速等一批重大節能技術裝備得到推廣普及;高效節能產品推廣取得較大突破,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節能服務產業快速發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節能服務產業產值達830億元。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廣泛應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再生鋁蓄熱式熔煉技術、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和包裝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等取得一定突破,無機改性利廢復合材料在高速鐵路上得到應用。在環保領域,已具備自行設計、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及大型火電廠煙氣脫硫設施的能力,關鍵設備可自主生產,電除塵、袋式除塵技術和裝備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環保服務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部分煙氣脫硫設施和污水處理廠采取市場化模式建設運營。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總體上看,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創新能力不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技術開發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術尚未完全掌握,部分關鍵設備仍需要進口,一些已能自主生產的節能環保設備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龍頭骨干企業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節能環保設備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低,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國際品牌產品少。
三是市場不規范。地方保護、行業壟斷、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現象嚴重;污染治理設施重建設、輕管理,運行效率低;市場監管不到位,一些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設備仍在使用。
四是政策機制不完善。節能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不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政策尚未到位,財稅和金融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企業融資困難,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尚未建立。
五是服務體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環保基礎設施和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等市場化服務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不健全;節能環保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尚待建立和完善。
(二)面臨的形勢。
從國際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中,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把實施綠色新政、發展綠色經濟作為刺激經濟增長和轉型的重要內容。一些發達國家利用節能環保方面的技術優勢,在國際貿易中制造綠色壁壘。為使我國在新一輪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從國內看,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必須加快提升我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據測算,到2015年,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節能服務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超過8000億元,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必須緊緊抓住國內國際環境的新變化、新特點,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著眼于滿足我國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加快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使之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興支柱產業。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ㄒ唬┲笇枷。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重點工程為依托,以提高技術裝備、產品、服務水平為重點,加強宏觀指導,完善政策機制,加大資金投入,突出自主創新,培育規范市場,增強競爭能力,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新興支柱產業,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
。ǘ┗驹瓌t。
1.政策機制驅動。健全節能環保法規和標準,完善價格、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節能環保產業,拉動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的有效需求。
2.技術創新引領。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立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具有國際品牌的產品,提升裝備制造能力和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新優勢。
3.重點工程帶動。圍繞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加快實施節能、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形成對節能環保產業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動,帶動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4.市場秩序規范。打破地方保護,加強行業自律,強化執法監督,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5.服務模式創新。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許經營等節能環保服務新機制,推動節能環保設施建設和運營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服務體系建設。
。ㄈ┛傮w目標。
1.產業規?焖僭鲩L。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能環保大型企業集團,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
2.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質量、性能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部分關鍵共性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節能環保產品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到2015年,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和環保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
4.節能環保服務得到快速發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節能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速保持30%,到2015年,分別形成20個和50個左右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專業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環保服務公司。城鎮污水、垃圾和脫硫、脫硝處理設施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市場化。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