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政策法規  節能產業網 >> 政策法規 >> 國家政策 >> 正文
旅游旅館建筑熱工與空氣調節節能設計標準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1:31:09 用手機瀏覽

第一章 總則

  1.0.1 為貫徹國家有關節約能源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通過設計采用技術措施,合理降低與控制旅游旅館的能耗,制定本標準。
  1.0.2 本標準適用于新建、擴建及改建的旅游旅館的節能設計。
  1.0.3 旅游旅館建筑熱工與空氣調節節能的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

第二章 術語

  2.0.1 體形系數:建筑物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之比。
  2.0.2 遮陽系數:際透過窗玻璃的太陽輻射得熱與透過3mm透明窗玻璃的太陽輻射得熱之比值。
  2.0.3 窗墻比:窗墻面積與外墻總面積(含窗洞面積)之比值。
  2.0.4 能效比:制冷機在規定工況下的制冷量(kW)與相應輸入功率(kW)的比值。
  2.0.5 供冷的水輸送系數:供冷的水循環所輸送的顯熱交換量(kW)與所選配循環水泵電機的額定功率(kW)之比值。
  2.0.6 供暖的水輸送系數:供暖的水循環所輸送的顯熱交換量(kW)與所選配循環水泵電機的額定功率(kW)之比值。

第三章 基本規定

  3.0.1 旅游旅館的分級標 準, 應分為一、二、三、四級。
  3.0.2 一、二、三[注]級旅游旅館應根據其等級、當地氣象條件、室內設計計算參數、建筑規模與布局等, 經技術經濟比較分析后, 擇優選用相應的空調或采暖方式與設施。
  3.0.3 四級旅游旅館一般可不設空調, 但最熱月平均室外氣溫等于大于26℃的地區, 可設置夏季降溫空調設施。冬季累年日平均溫度程度通過低于或等于+5℃的總天數大于和等于60d的地區,可設置冬季采暖設施。
  3.0.4 設空調的旅游旅館, 當冬季需要進行采暖時, 采用空調設備供熱, 還是另設獨立的采暖系統, 應根據旅館等級與采暖期天數的多少, 經技術經濟分析比較后擇優確定,但不得不采用直接電加熱的空調設備或系統。
  3.0.5 旅游旅館冬夏季室內氣候的設計計算參數, 應按本標 準附錄A的規定采用。

第四章 建筑圍護結構

  4.1 一般規定
  4.1.1旅游旅館的主要房間,宜設于向陽的和冬季最大頻率風向的下風一側,朝向宜避免夏季太陽照射強烈方面。
  4.1.2 旅游旅館宜減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積。主體建筑宜避免過多的凹凸和錯落。嚴寒地區與寒冷地區主體建筑的體形系數,宜控制在以下。   4.1.3四級旅游旅館空調房間的空調設施,可不設新風供給系統,可采取設置開啟的外窗等自然通風措施。
  4.1.4 嚴寒和寒冷地區外門的設置,應避開冬季的最大頻率風向。不可避免時,要采取可靠的防風措施。
  4.1.5 嚴寒地區應滿足冬季保溫的要求;寒冷地區應滿足冬季保溫要求并兼顧夏季隔熱要求;夏熱冬冷地區應兼顧冬季保溫和夏季遮陽隔熱要求;夏熱冬暖地區應滿足夏季遮陽隔熱要求。

  4.2 圍護結構的熱工設計
  4.2.1 外窗的面積不 宜過大, 主體建筑標準層的窗墻面積比,不宜大于0.45。
  4.2.2 外窗玻璃的遮陽系數,嚴寒地區應大于0.80;非嚴寒地區應小于0.60,或采取外遮陽措施。
  4.2.3 外窗的保溫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窗保溫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的規定。其積極溫性能等級,嚴寒地區不應低于二級,寒會區不應低于三[注]級,其它地區不宜低于六級。
  4.2.4 外窗 的氣密性,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窗空氣滲透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的規定,其氣密性等級不應低于二級。
  4.2.5 圍護結構的外墻、屋頂及地面的熱工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和現行行業標準《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的規定。

第五章 空調

  5.1 冷源
  5.1.1 當旅游旅館的客房規模超過40間時,其空調冷源應采用冷水機組。
  5.1.2 當夏季有可利用的熱源,且經濟上合理時,其空調冷源宜采用額定蒸汽消耗低的吸收式冷水機組。
  5.1.3 冷水機組臺數宜選用2~3臺,制冷量較大時亦不應超過4臺,單機制冷量的大小應合理搭配。
  5.1.4 冷水機組的選擇,宜經經濟化比較后,優先選用能量調節自動化程度高的機組。
  5.1.5當選用往復式冷水機組時,宜采用具有多臺壓縮機自動聯控的冷水機組。
  5.1.6 選用往復式、螺桿式、離心式冷水機組,其額定工況的能效比應符合表5.1.6的要求。當單臺空調制冷量超過698KW時,不宜采用往復式機組。

              冷水機組額定工況的能效比 表5.1.6

單機制冷量(kW)
機 型
能效比(kW/kW)
<116
往復式
>3.6
117~349
往復式
>3.8
螺桿式
>3.9
350~581
往復式
>3.9
螺桿式
>4.0
582~1163
離心式
>4.4
螺桿式
>4.1
>1163
離心式
>4.4

   注:額定工況系指蒸發器出水溫度7℃、進水溫度12℃,冷凝器進水溫度30℃,出水溫度35℃。
  5.1.7 冷源的裝機制冷量指標,應考慮當地氣象條件、旅館等級、公用區餐飲區的比例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

  5.2 熱回收裝置
  5.2.1 當客房設置有獨立的新風、排風系統時,宜選用全熱或顯熱熱回收裝置,其額定熱回收率不應低于60%。
  5.2.2 冷水機組的冷凝熱,應根據建筑物需熱量的大小與品位,經技術經濟比較后加以合理利用。
  5.2.3 大功率燈光的散熱量,應根據空調房間的系統特點加以合理利用。

  5.3 水系統
  5.3.1 空調供冷、供暖水系統的設計,應符合各個環路之間的水力平衡要求。對壓差相差懸殊的高阻力環路,應設置二次循環泵。各環路應設置平衡閥等平衡裝置。
  5.3.2 空調供冷的水輸送系數,不得小于30。供暖的水輸送系數,對兩管制系統,嚴寒地區不應小于190,寒冷地區和夏熱冬冷地區不應小于150,夏熱冬暖地區不應小于130,對四管制系統中的水輸送系數,各地區均不得小于90。
  5.3.3在設置一次泵的空調供冷,供暖水系統中,對其二次泵宜設置變頻調速裝置。
  5.3.4對同時供冷供暖的風機盤管四管制水系統,應僅限于熱舒適要求最高一級旅游旅館中采用。

  5.4 風系統
  5.4.1 旅館公用部分的空調系統的服務范圍和規模,應根據各空調房間的使用規律、負荷特點加以劃分,并宜將空調機組設置在靠近空調房間的地方。
  5.4.2 客房的新風、排風系統服務范圍和規模,宜按中小規模劃分,最大系統的風量不宜超過4000m3/h。
  5.4.3 負荷變化較大的公用部分的空調通風系統,當其高峰使用時間較短、低谷使用時間較長時,應采用雙速電機驅動風機,或并聯雙風機等變風量措施。

  5.5 自控
  5.5.1 空調的自控水平,尖根據建筑規模,等級及運行管理的技術力量經綜合分析、比較后確定。在有條件的地言,宜設置計算機能源管理系統。
  5.5.2每個空調風系統應至少設置1個調節溫度的溫控裝置。
  5.5.3 設置風機盤管的客房,均應設置單獨調溫的溫控器,并宜與客房節能鑰匙開關聯鎖。
  5.5.4 溫控器應具有標明溫度值的刻度,每小格的分度值不得大于2℃,溫度的設定與調節范圍,應符合下列要求:僅用于冬季供暖的空調房間,溫控器的調節范圍應為16~24℃;僅用于夏季供冷的空調房間,溫控器的調節范圍應為20~28℃;用于夏季供冷、冬季供暖的空調房間,溫控器的調節范圍應為16~28℃。
  5.5.5 根據冷水機組對冷卻水進水溫度的要求,應以冷卻水的進水溫度或出水溫度作控制參數,對冷即塔的通風與水流量進行合理控制。   5.5.6非直流式空氣處理裝置,應設置可調節新風量的裝置。

  5.6 管道保冷與保溫
  5.6.1 空調供冷水管的經濟保冷厚度,不宜小于表5.6.1中所列數值。

保冷材料
一年供冷時間(h)
公稱直徑 (mm)
經濟保冷厚度 (mm)
巖棉管殼玻璃管殼
2880
15~150
30
200~350
40
3600
15~50
30
65~350
40
4320
15~80
40
100~350
50

  5.6.2 空調供暖水管的保溫厚茺,其值不應小于表5.6.2中所列的數值。

                      空調供暖水管經濟保溫厚度

保溫材料
公稱直徑 (mm)
經濟保溫厚度 (mm)
巖棉管殼玻璃管殼
15~25
20
32~150
30
200~950
40
      

  5.6.3冷熱兩用供水管的保溫厚度,應按有5.6.1相應的經濟保冷厚度選用。
  5.6.4空調風管的經濟保冷厚度,宜按表5.6.4。

                  空調風管經濟保冷厚度

保冷材料
一年供冷時間(h)
經濟保溫厚度(mm)
在非空調房內
在空調房羊吊頂內
巖棉管殼玻璃管殼
2880
40
20
3600
50
30
4320
60
40

          注:在確定表5.6.1和5.6.4的經濟保冷厚度時,其材料導熱系數分別為:
     巖棉管殼:λ=0.035+0.00012 tm [W/(m·K)] (密度:120~150kg/m3)
     玻璃棉管:λ=0.033+0.00023 tm [W/(m·K)] (密度:40~60kg/m3)
     巖棉板:λ=0.035+0.00022 tm [W/(m·K)] (密度:100~200kg/m3)
     玻璃棉管:λ=0.038[W/(m·K)] (密度:40~60kg/m3)
     式中tm系指保冷層的平均溫度,一般取管內介質與周圍空氣的平均溫度計算。
  5.6.5 當選用其它保冷材料或導熱系統系數與本標準所列數值相差較大時,保冷厚度應按下式修正:

           δ'=δ* (λ'/ λ)

   式中,δ'---修正后的經濟保冷厚度(mm);
      δ---表中所列經濟保冷厚度(mm);
      λ'---實際選用保冷材料的導熱系數[W/(m·K)];
      λ---表中所列保冷材料的導熱系數[W/(m·K)];
  5.6.6 空調制冷的水管與風管,應設置隔汽層與保護層。

第六章 監測與計劃

  6.0.1 在供冷、供熱水系統中,應設置溫度、壓力、水流量、冷熱量等監測儀表。
  6.0.2 對用電量、燃料(含煤氣、油和媒)消耗量、用水量、蒸汽耗量,應分級、分類設置累計計量儀表。
  6.0.3對分散設置的空調器、空調機組的用電量,應按配電系統、機組的分散程度,設置電度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沒有相關文章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備19009381號-2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