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1日發布的《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中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中長期目標,并指出在建設節約型社會過程中要實現環境治理保護、資源開發和管理模式上的三大戰略轉變。
報告指出,到2020年,中國主要能源、資源的需求總量增長應得到有效控制, 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并開始好轉,基于10種資源和污染物的節約指數比2000年降低60%,實現資源生產率或生態效率的2至4倍躍進。
報告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目標,包括: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抑制,單位GDP能耗降低50%至60%;實現用水總量的零增長,單位GDP水資源消耗減少80%,其中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比例控制在45%以下,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超過85%;廢物循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廢鋼循環利用率超過55%,常用有色金屬再生利用率達到50%等。
報告指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略重點是構建五大支撐體系:即建立節約型的生產體系和可持續生產模式、節約型的城市化發展模式、節約型的可持續消費模式、節約型的綠色科技支撐體系和節約型社會的制度保障體系。
報告還指出,在污染控制模式上,要從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以及生產和消費全過程控制轉變,把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整合到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各項活動中,貫穿于各項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以及法律、政策制定的全過程;在資源開發模式上,要從資源依賴和資源密集型向資源節約和創新推動型轉變,從單純依賴開發自然資源向節約資源、開發替代資源和優化資源組合轉變,特別是注重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的開發以及相關制度建設;在管理模式上,一是要從部門分割的封閉管理轉向多部門參與的綜合協調管理,塑造良性的治理結構,二是要從偏重生產管理轉向生產與消費管理并重,加強消費領域的需求管理和政策制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