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政策法規  節能產業網 >> 政策法規 >> 國家政策 >> 正文
鐵路節能技術政策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1:00:30 用手機瀏覽

     一、鐵路利用能源的原則
    1.1  鐵路主要技術政策規定:鐵路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突出技術創新,積極用高新技術改造鐵路傳統產業,貫徹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根據這一總體要求,鐵路能源利用應堅持先進、合理、節約原則,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依靠技術進步來降低能源消耗。
    1.2  鐵路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細則中指出:鐵路應當加強節能管理,優化牽引動力結構,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推進節能技術進步,降低單位產品能耗,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鐵路向節能型發展。
    1.3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的要求,認真貫徹《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及國家制定的合理用熱、合理用電、合理用油及合理用水等各項規定,使鐵路運輸及工業生產有關工藝、耗能設備的主要能耗指標均應達到國家標準。對達不到標準的應進行更新或節能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
    1.4  提高“資源意識”、“節能意識”、“環境意識”,轉變傳統的粗放經營和能源消耗型經濟觀念,向集約型、節能型發展,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鐵路節能管理運行機制。
    二、優化結構,降低鐵路能源消費
    2.1  改進和提高牽引動力質量,有效提高鐵路運輸能源利用率。
    大力發展電力牽引。在高速鐵路、客運專線、主要繁忙干線、運煤專線、長大坡道及長隧道等線路上積極采用電力機車,提高鐵路運輸電力牽引比重。發展功率因數高、諧波分量少的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
    內燃牽引以大馬力、高效率機型替代小馬力、高能耗內燃機車。
    2.2  發展新型客貨車輛。采用新材料、新結構,提高貨車強度,減輕車輛自重,加速車輛軸承化,減少輪軸摩擦,降低能耗。
    2.3  鐵路線路要發展重軌及75公斤鋼軌和無縫線路,均衡提高鐵路線路的整體承載能力,減少列車運行的沖擊和阻力。
    2.4  鐵路工業企業要合理組織專業化生產,達到規模經濟。逐步實現高耗能工藝如電渡、鑄鍛、熱處理、制氧等的專業化生產。淘汰能耗高、技術落后的各種爐窯。
    2.5  鐵路施工應按工程設計要求合理組織施工,在軌道、路基、橋涵、隧道施工中采取先進的施工方法,使用高效機具設備,快速、有序、優質、高效完成建設項目,降低工程單位產品能耗,節約施工能源消耗。
    2.6  發展推行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淘汰國家明令公布的落后高耗能設備和工藝。
    三、鐵路運輸節能技術措施
    3.1  合理利用運輸能力,科學編制列車運行圖,以利于運輸節能。
    3.1.1  優化路徑。運輸組織一般應安排運營成本低,燃料消耗少的線路,以減少能耗,降低成本。
    3.1.2  優化列車編組。少開不合理空車、欠重車,盡量組織直達列車,減少臨(零)解列車,均衡上下行車流,避免單機、副掛。
    3.1.3  優化牽引定數。機車與牽引噸位合理配備,在規定范圍內,力爭組織滿載貨物運輸,盡量減少欠重欠軸,提高機車運用效率,避免多耗能、損壞機車等不良影響。
    3.1.4  優化機車運用,根據運輸情況,合理配置機車。要科學合理的組織行車調度、機車調度,減少專用調機,少放單機。
    3.1.5  優化列車運行圖。在確保安全運行前提下,在行車途中,盡量減少停車次數;合理規劃牽引區段,盡量采用長交路作業,發揮機車效能,減少能源空耗損失。
    3.2  嚴格按檢修規程檢修機車,確保機車檢修質量,保證機車良好的熱力狀況、柴油機燃燒狀態和恒功性能。
    3.3  要保證燃油、燃煤及供電質量。注意燃料油密度,燃煤要濕潤好、混合好;提高電力牽引供電功率因數和牽引變電容量利用率;加裝諧波、濾波裝置,減少諧波分量和負序電流;采取降低接觸網損耗的技術措施。
    3.4  對機車用能實現全過程管理。消除跑、冒、滴、漏;提高乘務員操縱水平,保持機車在經濟區運行;計量、考核準確,獎罰適當。
    3.5  嚴格空調客車制冷制熱管理,應安裝自控裝置,按規定溫度調節,避免車箱過冷、過熱,提高服務質量,同時減少不必要能耗。
    3.6  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要加裝新型輪軌自動潤滑裝置,減少磨耗和阻力,降低機車能耗。
    3.7  在寒冷地區采用燃油自動加溫裝置預熱保溫措施,減少內燃機打溫用油。
    3.8  采取優化增壓器壓力、提高最大氣缸壓力、降低活塞速度、燃料空氣混合稀化等技術措施改進內燃機車。研制渦輪增壓發動機、渦輪復合發動機、絕熱渦輪復合內燃機、超高增壓內燃機等新型節能內燃機。
    四、節約用熱技術措施
    4.1  推廣熱電聯產,熱、電、煤氣三聯產及熱、電、冷聯供,提高熱能綜合利用率。單臺容量50兆焦/時(20噸/時)及以上供熱鍋爐,熱負荷年利用4000小時以上,經技術論證確有效益者,應積極進行建設或改造。
    熱電聯產必須堅持以熱定電的原則,選擇適當的熱化系數確定供熱機組的規模和機型。在保證機組經濟穩定運行前提下,應當優先采用背壓式或抽氣背壓式機組。
    發展熱、電、冷三聯供,擴大夏季熱負荷,使鍋爐出力與負荷相均衡。
    4.2  隨著國家對城市能源結構由煤炭為主向城市煤氣、天然氣為主的調整,鐵路系統對燃煤的耗能設備應逐步進行技術改造,增加其熱效率,減少城市空氣污染。
    4.3  按照國家對城市集中供熱的要求,鐵路供熱應爭取納入當地城市供熱規劃,盡量實現集中供熱。對沒有條件進入城市集中供熱規劃的鐵路地區,應建立區域集中供熱系統。區域鍋爐熱效率要達到75%~85%,并應采用熱水采暖。在集中供熱中,應積極開展微機監控系統的利用,對鍋爐運行和供熱質量進行監控,以最經濟的能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4.4  供熱管網保溫要達到國家有關標準,沒有達到標準的要對原有熱網進行改造,使其熱效率在95%以上。鐵路熱力管網一般宜采用礦物保溫材料如礦棉、巖棉、玻璃棉、聚氨脂發泡材料、微孔硅酸鈣、稀土保溫材料或新型復合保溫涂料,并應按經濟厚度保溫。要注意保溫材料外防水工程作法,外護、防水層應按國家標準安裝,有一定強度,不能漏水,要選用合適的保溫材料對熱網的閥門、法蘭、管件進行保溫,保證閥門及附件的性能和密封,管網總泄漏率應在2‰以下。同時考慮阻力損失,不同的閥門造成系統能量損耗差別很大,一般全通徑球閥、閘閥、蝶閥能耗最小,截止閥、旋塞閥能耗最大。
    條件適宜的地區可采用成熟的保溫結構進行無溝直埋式敷設,做好防水處理,如采用大型多孔混凝土塊保溫結構、澆灌地瀝青保溫結構、高密度聚乙烯套管保溫結構、聚氨脂發泡保溫結構和TO樹脂多功能防水防腐材料等。
    對輸油伴熱管應外敷導熱膠泥,提高伴熱效果。
    4.5  對蒸汽管道及用汽設備,應根據不同使用要求配置合適、可靠的疏水閥,以減少熱損失,增加用汽設備的汽化潛熱,保證蒸汽管網、用汽設備的正常運行。疏水閥漏氣率應不大于3%。
    4.6  在蒸汽供熱系統中,用汽設備產生的凝結水,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必須回收,凝結水回收率不得小于60%。應開發、應用先進的蒸汽管網冷凝水回收利用技術、二次蒸汽利用技術、高效可靠的管網產品及蒸汽溫度控制技術。對新建項目的蒸汽管網系統進行優化設計,對現有蒸汽熱網存在問題的進行改造。
    4.7  發展熱能梯級利用技術。能量的按質利用是合理的用能原則。要盡量防止能量降質使用,做到重復逐級多次利用,提高能量品位和搞好低質能利用等。
    電或蒸汽加熱同樣可以滿足需要時,應優先采用蒸汽加熱;高溫或低溫蒸汽同樣可以完成時,應優先采用低溫蒸汽;蒸汽應避免節流降壓使用,可采用高參數蒸汽凝結水減壓閃蒸,用于低參數蒸汽用途;減少加熱器中冷熱介質傳熱溫差,而采用逆流方式;傳送過程中盡量降低阻力,減少壓力降;避免設備低負荷運行而造成品質浪費現象;適當利用熱泵系統,將低品位熱能轉換成高品位熱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4.8  在蒸汽用量波動較大的供熱系統中安裝蒸汽蓄熱器,自動調節設備用汽和鍋爐供汽之間的不平衡,使鍋爐在穩定工況下高效率運行。
    4.9  更新改造能耗高、技術落后的工業窯爐。改造并提高加熱爐、均熱爐、鍛造爐、火焰熱處理爐、干燥爐等設備的熱效率。燃煤工業爐的熱耗必須達到國內一等爐水平,燃氣和特殊用油加熱爐熱耗應達到特等爐水平。推廣使用新型節能爐。
    4.9.1  采用新型隔熱、保溫材料。爐膛內表面貼耐火纖維,采用超輕質耐火磚砌體,全纖維爐襯,減少爐表散熱損失及周期性爐的蓄熱損失。推廣強化傳熱、爐溫均勻及節能的新爐型,逐步擴大爐子熱工自控及空氣燃燒比例自動調節。
    4.9.2  對三相電弧煉鋼爐電極調節方式、變壓器、電抗器、短網等電器設備進行綜合技術改造,減少噸鋼電耗,節約電能。推廣采用直流電弧爐技術。
    4.9.3  新建工業窯爐應向連續化、大型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推廣全纖維結構工業爐。
    4.10  加速工業鍋爐的綜合節能改造。凡達不到GB/T15317?94工業鍋爐節能監測方法中規定的熱效率、排渣含碳量、排煙溫度及空氣過剩系數等合格標準的,屬設備本身問題應進行改造。
    4.10.1  做好燃煤工業鍋爐節能改造。應著重在節能拱、爐墻保溫、密封,爐排分段送風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造。提高配套輔機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工業鍋爐自控水平。
    4.10.2  推廣應用鍋爐分層燃燒給煤裝置,使鏈條爐燃燒合理。
    4.10.3  要根據具體情況,引入不同的、業已成熟的技術對工業鍋爐進行改造。如熱管空氣預熱裝置、爐膛蒸汽二次風助燃裝置以及紅外輻射涂料等。
    4.10.4  在有條件的企業,新置或更新工業鍋爐時應選擇熱效率高的鍋爐,如循環流化床鍋爐、有機熱載體加熱爐等。
    4.10.5  搞好鍋爐給水水質處理、給水除氧和鍋爐排污,控制鍋爐給水指標達到國家規定的鍋爐水質技術標準。
    4.10.6  在分散的鐵路沿線和施工工地宜推廣使用節能爐灶、飲水茶爐安裝磁化除垢器。
    4.11  推廣先進的燃燒裝置。發展粉煤旋風燃燒技術。1000℃以上高溫燃氣、燃油爐,采用預熱式燒嘴、高速燒嘴、全熱風燒嘴及輻射杯燒嘴,DZ型低壓比例調節油燒嘴。開發應用脈沖式燃燒、觸煤燃燒及超聲波霧化油燒嘴等新型燃燒裝置。
    4.12  更新改造換熱設備。推廣板式換熱器、螺旋管式換熱器、螺紋板式換熱器。開發應用噴流換熱器、陶瓷換熱器、流化床換熱器等高溫換熱器。推廣采用熱管、熱泵等低溫換熱器。
    4.13  槽類加熱設備除對器壁及底板搞好絕熱外,表面應加蓋或采用其他方式(如放置隔熱球)進行隔熱,減少器壁及液體表面散熱損失。
    4.14  采用高效節能新技術,如遠紅外、等離子、感應加熱等。感應加熱比電阻爐、周期鹽浴爐的能源利用率可提高一倍。在應用遠紅外技術時,應遵從波譜匹配原理,且加熱溫度低于150℃時不宜采用。電加熱時,可采用電熱紅外輻射元件。有燃氣且工藝可行時,可不選擇電加熱,而優先采用多孔陶瓷燃氣遠紅外輻射板或金屬網元件。熱源為蒸汽的,則宜選用低溫型遠紅外輻射涂料。
    4.15  推廣電液錘和空氣錘,逐步淘汰蒸汽錘。
    4.16  水泥生產要逐步淘汰土立窯和濕法中空回轉窯。機立窯應采用成熟的節能技術及對粉磨系統進行綜合節能技術改造;剞D窯應采用新型立筒預熱,五級旋風預熱、窯外分解和余熱發電等節能技術。
    4.17  要逐步淘汰能耗高的機械空氣分離制氧機組,推廣液氧工藝。
    五、節約用電技術措施
    5.1  企業供用電。
    5.1.1  企業應根據負荷等級、容量和分布情況選擇供電電壓等級;按經濟電流密度選擇導線截面,調整不合理的線路布局,降低企業受電端至用電設備的線損,線損率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企業受電端電壓在額定電壓范圍之內,企業內部供電電壓偏移允許值,一般不應超過額定電壓±5%。要及時調整企業用電設備的工作狀態,合理分配和平衡負荷,控制用電高峰,調整大容量設備的工作時間,提高企業負荷率,使企業用電均衡化,企業負荷率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5.1.2  企業應在提高自然功率因數的基礎上,合理裝置無功補償設備,企業功率因數應達到0.9以上?梢圆扇【偷匮a償(30kW以上及功率因數較低的設備)與集中補償相結合的方法,集中補償中補償容量較大的地方,可采用電容器自動跟蹤投切屏與手動補償相結合的方法。對利用鎮流器的照明類電器,也可采用單燈電容補償的辦法。
    5.1.3  實行電力經濟運行調度。對實施峰谷分時電價的單位,隨著峰谷電價差值的越來越大,需實施轉移高峰電力措施。推廣負荷管理技術,均衡網絡負荷,將可間斷使用的負荷避峰用電,使一部分可轉移的高峰電力,移到低谷去用電,能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1.4  在企業的變、配電所內加強科學管理,推廣應用電力負荷控制技術,采用“WDJ型電力需求側(DSM)電腦管理系統”,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用電管理的現代化。
    5.2  變壓器節電
    5.2.1  對老式高損耗變壓器,運用新技術、新材料進行技術改造,使之達到和接近S9系列低損耗變壓器水平。逐步淘汰SL7、S7系列變壓器,選用S9系列低損耗變壓器。推廣使用低損耗非晶態合金磁性材料配電變壓器,新增和到期更新的變壓器,應按比例采用非晶態合金磁性材料變壓器,逐步提高其在配電變壓器中的比重。
    5.2.2  企業應根據用電負荷,正確選擇和配制變壓器的容量和臺數,合理分配負荷,做到變壓器經濟運行。兩臺或兩臺以上變壓器并列運行時按組合后的技術特性,選擇最佳運行方式運行。幾臺變壓器分列運行時,按技術特性,并以變壓器總損耗率最小的原則,合理、經濟地分配負荷。變壓器負荷經常小于30%,須按經濟運行條件考核后,合理更換相應容量的變壓器。條件允許時,送電系統應考慮動力照明分開供電,以提高送電質量,延長相關電器及燈泡使用壽命。
    5.3  長期運行的電力設備,負載低于40%及未實現經濟運行的,應采用先進節能技術進行改造、更新或配置切換裝置。間斷運行的設備如電焊機、空壓機等應減少空載損耗,安裝空載限制器或變載供電方式。
    5.4  電動機節電
    5.4.1  電動機節電一是提高電動機效率,推廣使用YX系列高效電動機、永磁交流電動機等;二是提高電動機的使用效率,根據電動機的運行特性,使電機運行在高效區。貫徹執行《三相導步電動機經濟運行》GB12497?90國家標準。
    5.4.2  電動機類型應在滿足電動機安全、起動、制動、調速等各方面要求的情況下,以節能的原則來選擇。
    5.4.3  電動機容量,應根據負荷特性和運行狀況合理選擇,使電動機運行在高效率范圍內。電動機負荷經常低于40%時,在對節能效果進行考核后合理更換。
    5.4.4  為提高電能利用率,應選用高效的機械設備,風機、水泵要達到經濟運行。經測定通風機、鼓風機效率低于70%,離心泵、軸流泵運行效率低于60%必須進行節能改造或更換節能型風機、水泵。對達不到節能經濟運行的風機、水泵可采取多種節電改造措施。對需要調節風量、流量的風機、水泵可通過調節風機、水泵的轉速來達到改變風機、水泵的風量(流量)。對負載變化較大,大部分時間處于輕載運行的風機、水泵可采用變速拖動方式,按需要調節最佳轉速運行,比如:交流異步電動機變頻調速、變極調速和繞線式交流異步電動機串級調速等。
    5.4.5  電動機節電技術是一項最大、面廣的重點節電措施?蓪ω撦d經常小于電機額定功率三分之一的機械上的輕載運行的電機采用降壓運行。對需要調速的生產設備,可采用電機調速節電(如變極、變頻、串級、定子調壓等方法進行交流電動機調速)及液力偶合器、電磁滑差離合器等機械調速裝置。如采用交流電動機變壓運行的就有:電動機星-三角形變換運行、電動機輕載節電器和可以進行恒流軟起動的交流電動機固態節能起動器等,這些都是目前廣為采用的一些節電技術。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通過檢測、反饋電動機運行中不同參數,經相應的各種控制電路,調整電動機外加電壓,使電動機出力與負荷處于最合理的匹配狀態,從而提高電動機效率,減少無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損耗。
    5.5  推廣低壓電器節能技術。嚴格執行交流接觸器節電器及其應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GB8871?88),加強交流接觸器節電產品管理。
    5.6  照明節電。采用發光效率高的光源和高效燈具;合理選配、選擇光源和照明方式;保證電壓質量的合理供電線路。執行鐵路電氣照明照度標準(TB/T494-1997)。
    5.6.1  隨著電光源的迅速發展,適合于各種場所使用的電光源品種越來越多,在使用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合理選配。根據視覺工作的需要、合適的照度、顯色性、配光及布置方式等一系列因素,進行合理選擇照明方式?煞譃橐话阏彰鳌⒂兄攸c的一般照明、輔助照明、局部照明。提倡在一般照明的基礎上再配合輔助照明、或者局部照明的綜合照明方式。
    5.6.2  提高燈和系統效率,高效、緊湊及改進光色。在車站、站臺、廣場、貨場、編組場、道路、廠區、車間等場所,適用高壓納燈、金屬鹵化物燈;候車室、住宅、公共建筑適用三基色熒光燈、細管熒光燈。逐步用優質的緊湊型一體化節能燈取代白熾燈;用優質的電子整流器取代電感式整流器。
    5.6.3  采用控制技術,減少照明時間。采用分組、分路控制室內外照明;采用光電管控制裝置;按天然光照度水平控制照明開關;采用時間程序控制裝置,按預置的時間表定時開閉照明線路;應用微機控制;按天然光的照度水平隨時進行無級調光等。
    5.7  電加熱節電。對用于脫水、烘干、固化的低溫加熱爐,應推廣采用紅外、遠紅外加熱技術及高紅外快速加熱技術,改進熱工設計和選用性能好的保溫材料。對金屬熱處理爐推廣耐熱保溫的多晶莫來石纖維,采用空氣保溫夾層新技術和耐火纖維噴涂新技術對老電爐進行技術改造。對軸承等零件的加熱裝配可采用感應加熱器;機車輪箍加熱器適宜采用工頻、中頻感應加熱爐。積極推廣使用新型的半導體電熱新材料。電加熱爐應根據生產需要,盡量采用連續生產方式,以減少爐體蓄熱損失,降低產品可比單耗。
    5.8  電子節電。電子節電技術是指應用電力電子技術和微電子技術,是減少電能消耗和自身耗電量的有效途徑。
    5.8.1  硅和可控硅整流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我國整流產品進入高電壓、大功率、低損耗的時代。應加速電子調壓、調速技術和微電子控制技術的推廣應用。
    5.8.2  電子調壓、調速技術的采用可使機電設備與負載達到最佳匹配狀態,實現經濟運行,降低電力消耗。
    5.8.3  微電子控制技術,應用電子微處理器,進行編程后,對生產工藝參數、操作過程進行自動控制,在機床加工、燃煤鍋爐、無功補償、車站照明、蓄電池充放電等方面應用。
    5.9  蓄冷、蓄熱節電。空調蓄冷、蓄熱調荷技術適用于賓館、飯店等中央集中空調系統與需要冷卻水、集中供熱水的辦公樓、影劇院等非全天用的單位,調荷避峰的效果更佳。將空調從高峰用電轉移到低谷用電,既可緩解高峰電力不足,削峰填谷又可節約費用達到節約用電的目的。
    5.10  降低空壓機能耗?諌簷C應安裝變頻調速或軟啟動裝置;空氣儲缸應有足夠的容積,使空氣降溫及水份沉淀;輸送管道設計要合理,一般空氣流速保持6~9米/秒,壓力以滿足工藝為準,不要超壓;壓縮空氣泄漏率應小于空壓機總能力的5%。
    六、節約用油技術措施
    6.1  發展應用直噴式柴油機及其他高速、中速節能型柴油機。研究引用各種形式的增壓技術,如諧振增壓系統、氣波增壓等。
    6.2  因地制宜開發內燃機車使用低十六烷值柴油技術和采用低標號柴油替代高標號柴油技術,降低燃料費用支出。
    6.3  注意對汽車及工程機械的選型,條件允許時,應優先使用柴油車。加強車輛調度和管理,科學制定油耗定額,提高車輛實載率和能源利用率。
    6.4  推廣汽車綜合節能技術(包括子午線輪胎、風扇離合器、經濟化油器、高能電子點火裝置、高效磁化節油凈化器及添加劑等),重視汽車代用燃料的使用,有利于節油和減少污染。
    七、節約用水技術措施
    7.1  鐵路水源應力求就近取水,優先采用地下水、河底浮流水,并因地制宜,盡量采用重力流,以減少輸水和凈化處理的能耗。給水系統應分別采用統一、分區、分質或分壓供水,水塔和高位水池宜采用揚配兼用的管道供水系統。局部高壓用水點可采用局部加壓供水。
    7.2  鐵路運輸和工業生產供、用水系統節水工藝和節水措施,應與主要生產系統同時設計、施工、驗收。供、用水系統管路及設備,如閥門、水泵、冷卻設備、儲水設備、水處理設施及計量儀表等,均應選擇節能型產品或按國家有關規范和產品標準的要求設計、制造、安裝。要大力推廣先進、有效的節水裝置,如光控閥門、腳踏閥等。
    7.3  企業內各用水部門,由本企業安裝計量分水表,車間用水計量率應達到100%,設備用水計量率不低于90%。并保證計量水表的完好率、檢定率。企事業住宅區用水必須取消包費制,按表計量收費。
    7.4  鐵路運輸及工業冷卻水要做到重復利用。對新建系統冷卻水的重復利用率不低于75%;對現有系統冷卻水的重復利用率近期(2003年)不低于60%,遠期(2008年)不低于75%。循環使用的冷卻水要保證水質穩定,以減少補水量。
    鐵路運輸和工業的工藝用水,如含有害物質經處理后也要重復利用,重復利用率要達到工業冷卻水的重復利用指標,并對重復利用的工藝用水進行水質監測。
    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空氣冷卻代替水冷卻,汽化冷卻代替一般的水冷卻。
    7.5  要根據不同使用要求,做到循環用水、一水多用,根據不同工序、不同冷卻水溫循序使用冷卻水。
    7.6  廢水回收利用。工業系統排出的大量污水,通過廢水凈化裝置處理后回收利用,節約新鮮水,并綜合利用廢渣、廢液,回收廢水中的有用物質。
    7.7  進行計劃用水,并實行獎罰。對用戶要進行考核,考核指標應包括重復利用率、間接冷卻水循環率、工藝水回用率、萬元產值耗水量、單位產品耗水量、職工人均日生產耗水量等。
    7.8  鐵路客車用水和上水應杜絕浪費。要加強對客車上水的管理,積極開發先進適用的客車上水裝置,減少水的浪費。
    7.9  在給水系統中應采用良好的閥門,減少水的泄漏。
    八、建筑節能技術措施
    8.1  建筑節能應首先保證和改善建筑質量及室內熱環境,實現采暖區冬季室溫達到18℃的要求,爭取城鎮建筑夏季室溫低于30℃。應按已頒布施行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部分)》(JGJ26-25)進行建設。在實現第一步目標??建筑節能30%的基礎上,繼續全面實現建筑節能50%的第二步目標。
    8.2  鐵路嚴寒和寒冷地區新建、擴建居住建筑,應采取集中供暖,其建筑熱工設計和采暖設計應執行新標準,暫無條件實現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其圍護結構宜按新標準執行。
    8.3  改革傳統外墻和屋面,因地制宜推廣保溫性能好的圍護結構,發展節能墻體和屋面。重點推廣保溫墻體,節能型門窗,提高建筑物保溫、隔熱和氣密性能。大幅度減少使用實心粘土磚,積極采用能耗低的空心磚、空心砌塊、粉煤灰制品、加氣混凝土、輕質板材等。積極開展利用發泡聚苯乙烯、巖棉、玻璃棉、熱反射玻璃、稀土復合材料、高效保溫保冷材料等,注意合理選材,如炎熱地區建筑不宜采用密度大的多孔絕熱材料保溫。
    8.4  提高住宅設計的科技水平,盡可能合理選擇建筑體型;科學的引入太陽能做為建筑物熱利用的一部分,是建筑節能的重要措施,目前建筑設計正向著太陽能直接收益方向發展;致力于節能住宅的設計是國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組成,可通過智能化設計,利用新技術、新裝置,盡量提高能源自給率,以及合理利用自身廢水廢熱等實現節能住宅的建設。
    8.5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對民用建筑的各種電器裝置及照明要求增加,建筑設計中應充分注意空調設計的合理性;充分利用晝光進行自然采光,減少電力消耗。應選用節能型空調設備及照明光源與燈具。
    8.6  住宅建筑的供熱管網,應以按戶收費為原則進行合理設計。新建建筑應采用雙管系統,并安裝溫控閥和流量計,F有運行的熱水系統要做到熱網水力平衡,保證不出現水平失調和垂直失調,熱網的水力平衡是供熱系統的節能手段之一。
    8.7  積極開展對現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加強保溫、隔熱和密封性能。有條件的地方增加太陽能利用裝置,減少能源消耗。
    九、余熱、余能利用
    9.1  工業窯爐排煙熱損失為20%~50%,根據GB3486-93《評價企業合理用熱技術導則》規定的各種工業窯爐煙氣余熱回收標準,按余熱資源回收利用的可行性,一等余熱資源應優先回收,二等余熱資源應盡量回收,三等余熱資源可視情況回收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回收余熱。
    9.1.1  應加強爐體和排煙系統密封,采用新的爐型,減少空氣漏入量,避免煙氣溫度降低,以保證余熱利用的質量。
    9.1.2  設置省煤器、空氣預熱器、換熱器、余熱鍋爐等余熱利用設備,首先用于自身預熱助燃空氣、燃料及物料,或者產生蒸汽、熱水,供生產和生活使用。對于低溫余熱可應用熱管技術及蒸汽噴射熱泵供熱系統與廢熱資源化技術予以回收。
    9.1.3  采用新型強化傳熱技術,即利用多孔固體介質在高溫煙氣通過時產生的對流??輻射能量轉換效應,使相當一部分高溫煙氣熱量變成指向高溫側的熱輻射,從而減少排煙熱損失。
    9.1.4  加強余熱回收裝置規范化、系列化及新回收裝置的研究,合理選擇回收裝置的材質,以保證達到余熱回收率,延長裝置的使用壽命。
    9.2  鍋爐排煙溫度高于節能監測標準的,可在鍋爐尾端受熱面裝置熱管換熱器預熱鍋爐進風或鍋爐進水。
    9.3  蒸汽供熱系統冷凝水回收率:新建系統回收率應不低于90%;現有系統回收率應不低于60%。冷凝水回收可采用凝結水自動泵或真空泵回收裝置,減少二次蒸發。
    9.4  內燃機車制造和修理進行柴油機臺架試驗時,應淘汰落后的水阻試驗工藝,采用旋轉變流機組或可控硅逆變裝置回收利用電能。
    9.5  要加強對廢油的回收利用,生產、試驗、洗刷等油脂,應及時回收、再生利用。
    9.6  蒸汽制冷集中空調裝置,蒸汽冷凝水、冷卻水及所攜熱量應予以回收利用。
    十、新能源和能源替代技術
    10.1  要致力于燒煤的技術改造,提高燃燒效率,逐步實現煤的清潔燃燒。根據國家能源政策,現階段仍舊壓縮燒油,除工藝、環保及某些特殊需要必須燒油項目外,不得新上燒油項目。
    10.1.1  原設計燃油工業鍋爐、窯爐等,條件許可時,可積極開發水煤漿燃料,其燃燒效率可達96%~98%,并有脫硫效果。
    10.1.2  對燃油進行摻水乳化,以改善燃燒工況并獲得節油及減少污染效果。燃燒完全和減少過剩風量是乳化油燃燒的主要特性,一般可節油3~8%。
    10.2  推廣煤制氣技術。發展干餾二段煤氣發生爐,即在原有氣化段上加裝低溫干餾段,其汽化效率高7~10%,煤氣熱值增高,成本降低。積極引進反火型煤制氣技術,其工藝流程簡單,設備占地及投資大大減少,安全節能,減少環境污染。
    10.3  大力開發太陽能利用。對現有平板式、抗凍平板式、普通真空管式和熱管真空管式、U型真空管式等各類太陽能集熱器,要根據環境條件及使用要求,因地制宜進行選用,注意系統設計的合理性,尤其要注意系統輔助熱源的合理性,做到太陽能裝置的全天候使用。推廣使用高效、低成本的中、小型光伏發電系統。
    10.4  積極推廣生物質能轉化技術。能夠獲得大量有機廢水、廢棄物,并且鐵路沿線燃料獲取困難的單位,可以利用沼氣技術取得清潔方便的優質能源。在沼氣生產中,生物質經微生物厭氧消化轉化成甲烷,熱量轉化率可達94%,一般每公斤農作物(干作物)能產生0.31~0.41立方米沼氣。每立方米沼氣含甲烷60%~70%,理論熱值為23~27兆焦。
    10.5  在風力資源豐富的缺電地區,積極開發利用風能,建設風力發電和柴油發電與太陽能光伏發電聯合運行的供電系統,改善鐵路沿線和工程施工單位生產生活條件。
    10.6  充分開發地熱用于采暖、制冷及其他用途,推進綠色能源工程,節能降耗,保護環境。
    十一、節能功能性新材料、新裝置應用
    11.1  要注意抗磨減阻材料的推廣使用。全世界生產的能量中,約有30~40%消耗在與摩擦有關的場合,我國與摩擦有關的能源消耗約占1/3至1/2。任何減輕摩擦、降低磨損的措施,都會直接或間接的節約能源。應大力推廣使用減摩耐磨工程塑料及其復合材料、高分子流體減阻劑和潤滑油添加劑等先進節能材料。
    11.1.1  塑料及塑料基復合材料用作摩擦材料,除了常用的尼龍、聚縮醛、氟塑料、聚酰亞胺和某些酚醛塑料及其復合材料外,高密度聚乙烯、四氟填充的聚碳酸酯、聚苯硫醚及某些耐高溫塑料則是較新的摩擦塑料,在選材、結構設計和使用得當的情況下,上述工程塑料及其復合材料均有很好的實用效果。
    11.1.2  在內燃機車上推廣使用復合陶瓷薄膜強化金屬表面活塞環,可以節約燃油,耐磨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11.1.3  使用流體減阻劑,可以克服管道中流體的摩擦阻力。在水輸送及熱網與水冷設備中,加入高分子減阻劑后,或可使管道壓降減少40%,或可使流體增加50%。當流體速度較高處于湍流狀態時,最高可節約70%~80%的輸送能量,有的還可使輸送泵的效率提高5%~15%,從而降低能耗。
    11.2  要重視潤滑油、燃油添加劑的推廣應用。選擇先進、可靠、適用的添加劑,其中所含的一些金屬元素可滲入摩擦副表層,形成保護膜,有很好的減磨抗磨、自潤滑及自動修復作用。在燃油中,添加劑可有效地清除燃燒系統中結碳、結焦,同時又有較好的減磨作用,可大大減少供油系統阻力,使燃油與空氣霧化較理想,從而減少燃油不完全燃燒損失,同時減少環境污染?蛇x擇經鐵道部組織認證的并經過實踐檢驗效率較高的添加劑產品,用于機車、空調車、汽車、工程機械和設備。
    11.3  注意對先進有效的蓄電池添加劑的推廣應用。它可解決蓄電池極板硫化、提高容量、延長使用壽命、減少充電次數及充電時間,并可減少冷卻水量,具有節能、節材、節水及環保效應。
    11.4  積極引進使用國外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節能裝置。
    11.4.1  新一代磁化節油裝置。燃油經磁處理后,其粘度下降、表面張力下降,使燃油霧化質量提高,燃燒充分。同時,分子振動能級躍遷幾率、電子能級躍遷幾率提高,使烴分子自由基氧化反應速率增大,提高燃燒效率,降低排氣污染程度。
    11.4.2  新一代超強無液電瓶。該類電瓶采用超純鉛、固體酸和螺旋卷繞技術,使其可提供的功率比同體積傳統電瓶大數倍,并且可提供強起動電流、多次重復起動,自放電極低、大容量、長壽命、全密封、免維修。
    11.5  推廣使用煤炭助燃劑、清灰劑和除渣劑;回收爐窯煙道廢能及油漆車間溶劑廢能等的燃燒催化劑、水垢清除劑等。
    11.6  推廣使用新型焊割器具,如汽油?氧焊割器及氫?氧焊割器等,達到節能、降低成本及減少環境污染的效果。
    十二、能源計量、控制、監督和能源科學管理
    12.1  根據國家《節約能源法》要求,固定資產投資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應當包括合理用能的專題論證。
    固定資產投資工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應當遵守合理用能標準和節能設計規范。按照國家和鐵道部關于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增列節能篇(章)的有關規定嚴格執行。
    12.2  加強能源計量管理。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率、完好率、檢定率要達到國家有關規定。健全能源消費統計和能源利用狀況分析制度,實現微機管理。
    12.3  企業內部應對供應的能源量(含載能工質)和消費的能源量進行一次能量平衡,摸清企業能源利用狀況。
    12.4  加強能源收、發、管、用各個環節的管理,嚴格按國家能源質量標準對油料、煤炭進行質量和數量驗收,必要時可利用鐵路現有經國家認證的檢測單位進行質量監督。要加強對油料和煤炭的管理,防止煤炭風化、自燃和散失。有條件的單位要建立集中儲煤場。內燃機務段要建立油料收、發、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
    12.5  用能設備及系統都應配置熱能、電能等能源計量和控制儀表,推廣智能型計量儀表。主要耗能工藝、設備和系統,應逐步完善計算機自動監控系統。
    在考慮企業經濟承受能力和經濟合理的原則下,較大容量的工業鍋爐房應采用計算機進行給水調節和燃燒調節,提高運行水平、提高供汽質量及減少熱損失,并增強安全性。
    熱力系統應建立完整的用熱設備臺賬,推行定額管理,合理調整熱負荷,控制供熱參數,降低熱損失,有條件的可采用計算機控制。
    12.6  根據節能監測國家標準,對重點耗能單位進行綜合節能監測,對重點耗能設備進行節能監測,明了企業能源利用情況,隨時掌握用能設備和系統運行情況。對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設備,根據節能監測及測試診斷出的問題及時改變操作,加強管理或進行節能改造。
    12.7  電力機車要進行用電量單機核算,加強電度表的管理,保證電表的準確性。
    12.8  鐵路供電、供水的居民住宅,應按戶安裝計量儀表、單獨核算,取消住宅區水、電包費制。有條件的應逐步進行改造,由地方供電、供水。
    12.9  建立和完善鐵路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和規范鐵路節能技術市場。節能技術服務要面向市場開展節能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節能信息交流,節能培訓和普及節能知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浙江省節能失信行為認定和記錄辦法》
環境優化科技支撐 濟寧節能產業發展迎新機遇
南方區域跨區跨省電力交易監管辦法(試行)
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2017年本,節能部分)
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2018年電力安全生產工作思路和重點
關于舉辦2017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的通知
關于征求對《節能標準體系建設方案》意見的函
關于《“能效之星”產品目錄(2016年)》公告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備19009381號-2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