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科學技術部 財政部 關于印發《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的通知
工信部聯節[2012]62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科技、財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業協會,相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和《“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和任務,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工業低碳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制定了《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各相關部門應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工作部門分工的通知》確定的工作職責積極推進相關工作,F將《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科技部 財政部
2012年12月31日
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
前 言
應對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工業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領域,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十二五”工業轉型規劃》和《“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統籌協調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應對氣候變化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工業低碳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特制訂《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 一、現狀與形勢
。ㄒ唬┈F狀
“十一五”以來,我國工業快速發展,2010年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40%,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工業也是我國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主要領域,2010年,工業能源消耗達到21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總能源消耗的65%,占全國化石能源燃燒排放二氧化碳的65%左右。重化工業是工業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和電力六大高耗能行業占工業化石能源燃燒二氧化碳的71%左右。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除了能源相關的排放之外,工業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也占一定比例,工業生產過程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含氟氣體等溫室氣體排放占全國非化石能源燃燒溫室氣體排放的60%以上,工業生產過程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10%左右。
“十一五”期間,工業領域把應對氣候變化與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相結合,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效顯著。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十一五”期間,大力推進淘汰落后產能,累計淘汰煉鐵、煉鋼、焦炭、水泥和造紙等落后產能分別為12000萬噸、7200萬噸、10700萬噸、34000萬噸和1130萬噸。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32.7%下降至2010 年的30.3%,產業結構不斷改善。重點產業生產力布局趨于優化,鋼鐵、汽車、船舶、水泥等行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工業節能成效顯著!笆晃濉逼陂g,全國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累計下降超過26%,實現節能量6.3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點用能行業增加值能源消耗分別下降23.4%、15.1%、35.8%、52%,噸鋼、水泥熟料、乙烯、合成氨綜合能源消耗分別下降了12.8%、12%、11.6%、14.3%,部分產品單位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行業先進產能比重明顯提高。
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笆晃濉逼陂g,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56%增加到69%。據統計,通過實施清潔生產,2003年至2010年累計消減二氧化硫產生量93.9萬噸、化學需氧量245.6萬噸,節能約5614 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億噸。
節能產品推廣應用取得明顯成效。 “十一五”期間,高效照明產品、節能家用電器、節能汽車、高效電機和新型節能墻材等節能設備和產品得到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的市場占有率從5%上升到70%以上,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提高24%,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工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過快;二是工業技術裝備水平參差不齊,先進與落后并存,能效水平整體上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工業應對氣候變化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夠健全,政策不夠完善;四是工業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管理和能力薄弱,企業主體作用和市場機制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ǘ┬蝿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低碳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我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工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領域,控制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發展綠色低碳工業,既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國際看,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大勢所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空間已成為稀缺資源,世界各國在國際談判中圍繞發展權和排放空間的爭奪日趨激烈,我們面臨嚴峻的減排壓力。同時,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大潮流、大趨勢,各主要國家加緊制定和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節能環保、生命科學等新興科技和產業領域的前瞻布局,力圖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各國圍繞市場、資源和技術等方面的競爭更趨激烈,將對我國工業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從國內看,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由于城鎮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住房建設等對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導致高耗能行業仍呈增長趨勢,工業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必然增加。另一方面,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為主,特別是煤炭消費占能源的比重達70%左右。資源稟賦和能源結構決定了我國工業領域的能源消費也以煤炭為主,單位工業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這種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因此,控制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挑戰。
從工業自身發展來看,我國工業發展方式粗放,過于依賴物質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投入,污染物排放增長過快,支撐發展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總體上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低端,產品資源能源消耗高、附加值低,應對國際市場沖擊的能力弱,出口面臨巨大壓力。我國工業要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突破資源能源的瓶頸制約,必須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道路。
面對當前國內外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抓住機遇,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工業低碳發展道路,把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落實到節能減排、提高能源效率上,落實到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上,落實到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上,落實到提高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體系,促進工業低碳轉型,實現我國工業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雙贏。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