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點工程
以實施六大重點工程為抓手,提高工業單位碳排放生產效率,提升碳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工業溫室氣體排放。
。ㄒ唬┕I重大低碳技術示范工程
在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減排潛力大、成熟度高、先進適用的重大低碳技術示范推廣,推進傳統產業的工藝和裝備改進,帶動工業行業碳排放強度大幅度下降。以新能源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為重點,選擇一批市場前景廣闊、對產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關鍵與核心技術試點示范,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示范工程
以控制工業過程二氧化碳、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水泥、鋼鐵、石灰、電石、己二酸、硝酸、化肥、制冷劑生產等為重點,推廣示范一批原料替代、生產工藝改善、設備使用改進等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技術,提高排放控制水平。
。ㄈ└吲欧殴I產品替代示范工程
在水泥、鋼鐵、化肥、石灰、電石等高排放產品中,選擇具有重要推廣價值的替代產品或工藝進行推廣示范,引導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傳統水泥、新型鋼鐵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傳統鋼材、有機肥或緩釋肥產品替代傳統化肥,減少高排放產品消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四)工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工程
在化工、水泥、鋼鐵等行業中實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一體化示范工程,加快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示范應用,研發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和方法,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路線圖,不斷加強工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能力建設!
。ㄎ澹┑吞籍a業園區建設試點示范工程
選擇一批基礎好、有特色、代表性強、依法設立的工業產業園區,納入國家低碳產業試驗園區試點,開展工業領域低碳產業園區試點示范。通過低碳產業園區試點建設,加快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點用能行業低碳化改造,積聚一批低碳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廣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園區低碳管理模式,試點園區碳排放強度達到國內行業先進水平,引導和帶動工業低碳發展!笆濉逼陂g,在工業領域力爭培育和形成80個國家低碳產業示范園區。
。┑吞计髽I試點示范工程
在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和化工、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在本行業技術領先、有較大影響、減排潛力大的工業企業開展低碳企業試點示范工程。通過低碳工業企業試點示范,培育行業低碳標桿企業,建立低碳企業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工業企業自愿減排!笆濉逼陂g培育500家示范企業。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業應對氣候變化管理體制
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領導,制定工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方案,建立有效的工作管理機制。把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工業低碳發展作為編制工業行業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的重要內容,將碳排放下降指標納入各類規劃計劃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與工業節能、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工作的協調配合,發揮協同效應。
。ǘ┩晟乒I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法規
把控制工業溫室氣體排放和促進工業低碳發展作為制定產業政策的重要目標和主要內容,健全促進低碳發展相關產業政策落實的保障措施。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制定更為嚴格的節能低碳準入標準,制訂高能耗工業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超前性國家行業標準。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積極探索綠色信貸融資等新模式,引導企業進行設備引進、改造升級以及產業鏈整合。積極應對低碳貿易障礙,進一步調整進出口貿易政策,鼓勵低碳工業產品出口。
。ㄈ┙⒐I溫室氣體排放監測體系
完善現有工業企業能源統計報表制度,明確不同用途 能源消費量,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系統,加強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建立重點用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定期報告制度,重點用能企業在編制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基礎上,加強收集、整理、匯總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分析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建立工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體系,分步推進國家、省、市(縣)三級工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體系建設。
。ㄋ模┙⒐I碳排放評價標準體系
充分借鑒國際研究成果,加快研究建立符合我國工業發展水平的碳排放測算體系,構建工業產品碳排放評價數據庫。研究制訂粗鋼、水泥、燒堿、鋁等高耗能產品的碳排放強制性標準,加緊制訂重點用能企業碳排放評價通則,指導和規范企業降低排放。研究制訂低碳工業產品標準,推動實施低碳工業產品認證和碳標識。
。ㄎ澹┙⒔∪龠M工業低碳發展的市場機制
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完善工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機制,發揮碳價格的市場信號和激勵作用,降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成本。探索建立碳排放自愿協議制度,在鋼鐵、建材等行業開展減碳自愿協議試點工作,制定減碳自愿協議管理辦法和獎勵措施,推動企業開展自愿減排行動。推動實施《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鼓勵工業企業參與自愿減排交易,支持鋼鐵、水泥、石化、化工等行業重點企業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為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打好基礎。
。┘訌姽I應對氣候變化宣傳培訓和國際合作
利用多種形式和手段,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倡導低碳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積極開展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專題培訓,加強人才培養,增強企業低碳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積極拓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渠道,建立資金、技術轉讓和人才引進等機制,構建國際合作平臺,有效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增強工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上一頁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