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給力建筑節能
2012年6月,國務院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國發【2012】19號),在“總體目標”中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能環保大型企業集團……
19號文件在“節能產業重點領域”中提出:加快半導體照明(LED、OLED)研發,重點是金屬有機源化學氣相沉積設備(MoCVD)、高純金屬有機化合物(Mo源)、大尺寸襯底及外延、大功率芯片與器件、LED背光及智能化控制等關鍵設備、核心材料和共性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半導體通用照明產品,加快推廣低汞型高效照明產品,重點發展適用于不同氣候條件的新型高效節能墻體材料以及保溫隔熱防火材料、復合保溫砌塊、輕質復合保溫板材、光伏一體化建筑用玻璃幕墻等新型墻體材料,大力推廣節能建筑門窗、隔熱和安全性能高的節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溫系統、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重點領域”中提出:研發和推廣廢舊瀝青混合料、建筑廢物混雜料再生利用技術裝備,推廣建筑廢物分類設備及生產道路結構層材料、人行道透水材料、市政設施復合材料等技術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從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角度,對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在“十二五”期間,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的發展中,節能環保產業必將起到重要作用。
節能減排規劃更凸顯建筑節能
2012年8月,國務院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國發【2012】40號),在“基本原則”中提出: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單位節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具體目標”中提出: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改造面積5.8億平方米,與2010年相比變化幅度為4億平方米;城鎮新建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率15%,與2010年相比變化率為14%;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21千克標準煤/平方米,與2010年相比變化率為-12%;公共機構人均能耗380千克標準煤/人,與2010年相比變化率為-15%;房間空調器(能效比)3.5~4.5,與2010年相比變化幅度為0.2~1.2。
40號文件明確節能減排領域十大重點工程:節能改造、節能產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脫硫脫硝、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循環經濟示范推廣、節能減排能力建設,這些重點領域將得到資金支持。
40號文件在“推動能效水平提高”中提出:強化建筑節能,開展綠色建筑行動,從規劃、法規、技術、標準、設計等方面全面推進建筑節能,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強化新建建筑節能的工作仍很重要,嚴把設計關口,加強施工圖審查,城鎮建筑設計階段100%達到節能標準要求;加強施工階段監管和稽查,施工階段節能標準達到95%以上;嚴格建筑節能專項驗收,對達不到節能標準要求的不得通過竣工驗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適當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加強新區綠色規劃,重點推動各級機關、學校和醫院建筑以及影劇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在商業房地產、工業廠房中推廣綠色建筑。
對新建公共建筑嚴格實施建筑節能標準。實施供熱計量改造,國家機關率先實行按熱量收費。推進公共機構辦公區節能改造,推廣應用可再生 能源。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嚴格油耗定額管理,推廣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在各級機關和教科文衛體等系統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建設,創建2000 家節約型公共機構。健全公共機構能源管理、統計監測考核和培訓體系,建立完善公共機構能源審計、能效公示、能源計量和能耗定額管理制度,加強能耗監測平臺和節能監管體系建設。
40號文件對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力度的要求仍很明確:以圍護結構、供熱計量、管網熱平衡改造為重點,大力推進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加快實施“節能暖房”工程;開展大型公共建筑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等節能措施,推行用電分項計量;以建筑門窗、外遮陽、自然通風等為重點,在夏熱冬冷地區和夏熱冬暖地區開展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試點;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鼓勵在舊城區綜合改造、城市市容整治、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中,采用加層、擴容等方式開展節能改造。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是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國家“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之后的又一個重量級行業政策,這些文件對關于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均做出規定,可見國家對節能減排的重視程度。
文件指出要鼓勵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支持重點用能單位采用合 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公共機構實施節能改造要優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加強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融資扶持,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提供靈活多樣的金融服務。積極培育第三方認證、評估機構。到2015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服務體系,節能服務公司發展到2000多家,其中龍頭骨干企 業達到20家;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50萬人!笆濉睍r期形成60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