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我國第一個《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有關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問:請談談《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編制的背景
答: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重化工業和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將使能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約束矛盾和能源環境問題將更加突出。解決能源約束問題,一方面要開源,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加快能源工程建設,并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另一方面,必須堅持節約優先,走一條跨越式節能的道路,建設節能型社會。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全社會大力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設節能型社會,緩解能源約束矛盾和環境壓力,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委在編制《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的同時,組織編制了《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
規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和發布的第一個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規劃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特點、能源利用狀況、節能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節能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提出了節能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節能的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及保障措施。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廣泛征求了國務院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意見,組織專家進行了評估論證。目前,經國務院同意,《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已印發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
問:《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提出的目標是什么?
答:規劃提出四個方面的目標:一是宏觀節能量指標。到2010年每萬元GDP(1990年不變價,下同)能耗由2002年的2.68噸標準煤下降到2.25噸標準煤,2003—2010年年均節能率為2.2%,形成的節能能力為4億噸標準煤。2020年每萬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噸標準煤,2003—2020年年均節能率為3%,形成的節能能力為14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同期規劃新增能源生產總量12.6億噸標準煤的111%,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100萬噸。二是主要產品(工作量)單位能耗指標。2010年總體達到或接近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大中型企業達到本世紀初國際先進水平;2020年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三是主要耗能設備能效指標。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設備能源效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汽車、電動機、家用電器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四是宏觀管理目標。2010年初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節能法規標準體系、政策支持體系、監督管理體系、技術服務體系。
問: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節能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是什么?
答: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節能優先的方針,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技術進步為根本,以法治為保障,以提高終端用能效率為重點,健全法規,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強化宣傳,加強管理,逐步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形成企業和社會自覺節能的機制,加快建設節能型社會,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遵循原則:一是堅持把節能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要從根本上改變單純依靠外延發展,忽視挖潛改造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堅持節能與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相結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淘汰落后技術和設備,加快發展低耗能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是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四是堅持依法管理與政策激勵相結合。增量要嚴格市場準入,加強執法監督檢查,輔以政策支持,從源頭控制高耗能企業、高耗能建筑和低效設備(產品)的發展。存量要深入挖潛,在嚴格執法的前提下,通過政策激勵和信息引導,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五是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全面推進。對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重點用能單位要嚴格依法管理,強化監督檢查。六是堅持全社會共同參與。節能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參與。
問:未來我國節能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工程集中在哪幾個方面?
答:根據我國目前的節能潛力和未來能源需求的特點,規劃提出“十一五”節能的重點領域是工業、交通運輸、建筑、商用和民用。其中,工業節能的重點是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石化、化學、建材、煤炭和機械等高耗能行業,交通節能的重點是新增機動車,建筑節能的重點是嚴格執行節能設計標準,商用和民用節能的重點是提高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同時提出“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十項節能重點工程,包括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工程、區域熱電聯產工程、余熱余壓利用工程、節約和替代石油工程、電機系統節能工程、能量系統優化工程、建筑節能工程、綠色照明工程、政府機構節能工程以及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等。
問:實現節能中長期規劃的保障措施是什么?
答:規劃提出十項保障措施:一是堅持和實施節能優先的方針。節能優先要體現在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投資管理以及財政、稅收、金融和價格等政策中。編制專項規劃要把節能作為重要內容加以體現,各地區都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節能中長期規劃;建設項目的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應強化節能篇的論證和評估;要在推進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中體現節能優先;要在國家財政、稅收、金融和價格政策中支持節能。
二是制定和實施統一協調促進節能的能源和環境政策。煤炭應主要用于發電,不斷提高煤炭用于發電的比重,提高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例。石油應主要用于交通運輸、化工原料和現階段無法替代的用油領域。城市大氣污染治理應以改造后達標排放和污染物總量控制為原則,城市燃料構成要從實際出發,不宜硬性規定燃煤鍋爐必須改燃油鍋爐。對中小型燃煤鍋爐,在有天然氣資源的地區應鼓勵使用天然氣進行替代;在無天然氣或天然氣資源不足的地區,應鼓勵優先使用優質洗選加工煤或其它優質能源,并采用先進的節能環保型鍋爐,減少燃煤污染。
三是制定和實施促進結構調整的產業政策。研究制定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加快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國家對落后的耗能過高的用能產品、設備實行淘汰制度。制定鋼鐵、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發展規劃、政策,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制定限制用油的領域以及國內緊缺資源及高耗能產品出口的政策。
四是制定和實施強化節能的激勵政策。抓緊制定《節能設備(產品)目錄》,對生產或使用《目錄》所列節能產品實行鼓勵政策;將節能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國家對一些重大節能項目和重大節能技術開發、示范項目給予投資和資金補助或貸款貼息支持。政府節能管理、政府機構節能改造等所需費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深化能源價格改革,形成有利于節能、提高能效的價格激勵機制。研究鼓勵發展節能車型和加快淘汰高耗油車輛的財政稅收政策,擇機實施燃油稅改革方案。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車使用和運營的規定。
五是加大依法實施節能管理的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節約能源法》為核心,配套法規、標準相協調的節能法律法規體系,依法強化監督管理。研究完善節約能源的相關法律,抓緊制定配套法規、規章。制定和實施強制性、超前性能效標準。組織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建筑節能標準等。制定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標準,建立和實施機動車燃油經濟性申報、標識、公布三項制度。建立和完善節能監督機制,加大監督執法力度。
六是加快節能技術開發、示范和推廣。組織對共性、關鍵和前沿節能技術的科研開發,實施重大節能示范工程,促進節能技術產業化。引進國外先進的節能技術,并消化吸收。組織先進、成熟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修訂《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投資方向。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中加大對重大節能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建立節能共性技術和通用設備基地(平臺)。
七是推行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節能新機制。建立節能信息發布制度,及時發布國內外各類能耗信息、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管理經驗。推行綜合資源規劃和電力需求側管理,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大力推動節能產品認證和能效標識管理制度的實施,引導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能型產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節能投資擔保機制,促進節能技術服務體系的發展。推行節能自愿協議。
八是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組織對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的監督檢查和主要耗能設備、工藝系統的檢測,定期公布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及與國內外同類企業先進水平的比較情況。重點用能單位應設立能源管理崗位,聘用符合條件的能源管理人員,建立節能工作責任制,健全能源計量管理、能源統計和能源利用狀況分析制度。
九是強化節能宣傳、教育和培訓。廣泛開展節能宣傳,提高全民能源憂患意識和節能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優勢,宣傳節能典型,曝光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和現象。深入持久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將節能納入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體系。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要組織開展經常性的節能宣傳、技術和典型交流,以及節能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培訓。
十是加強組織領導,推動規劃實施。各地區、有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要加強對節能工作的領導,明確專門的機構、人員和經費,制定規劃,組織實施。
|